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伯劳科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伯劳科(学名:Laniidae)有3属31种。是中、小型鸣禽。喙粗壮而侧扁,先端具利钩和齿突,嘴须发达;翅短圆;尾长,圆形或楔形;跗蹠强健,趾具钩爪。头大,自嘴基过眼至耳羽区有一宽的过眼纹。为“雀中猛禽”,停栖静伺而伏击猎物,以昆虫、蛙、蜥蜴等小动物为食,大型伯劳可捕食鼠类及小鸟。常将猎物挂在树枝上,有“屠夫鸟”之称。在树上筑碗状巢,产卵4~9枚,由雌鸟孵化约15天,雏期约15~18天,双亲哺育。

简介伯劳科属于鸟纲雀形目。伯劳性情凶猛,以各种小动物为食,有“雀中猛禽”等称谓。善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捕食,常立于高处俯视,伺机而动,捕捉昆虫、蛙、蜥蜴、小乌和鼠类等,有把尸体插在棘刺上撕食的习性,有时不全吃掉,用这种方式储存食物。因此英文中也称其为“butcher birds”(屠夫鸟)。大多数有迁徙行为,栖息于平原至山地的疏林或林缘地带,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雏鸟晚成性。1

分布于除澳洲和中、南美洲以外的所有大陆,有迁徙行为。常见如红尾伯劳、棕背伯劳等。

形态特征科鸟类的嘴稍大而强,略似鹰嘴,上嘴尖端具钩和缺刻,还具近端齿突,上喙的齿突与下喙的凹槽相吻合。嘴须发达,鼻孔多为垂羽所掩盖。翅成短圆形,初级飞羽10枚,第l枚仅为第2枚的1/2。尾长,呈凸形,尾羽12枚。跗踪强健,被盾状鳞片。常具黑色贯眼纹。幼鸟羽多数呈横状斑。2

生活习性本科鸟类多栖息活动于平原、丘陵和山地等较为开阔的地带。性凶猛,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喜栖于树木或灌丛顶端。繁殖期5—8月,营巢于树上或灌丛,巢呈杯状。窝卵数3—8枚,卵淡青色,布灰褐色或红褐色斑。主要由雌性亲鸟孵卵,孵化期14- 20天,育雏期15天左右。雏鸟离巢后仍需雌雄亲鸟陪伴照料约15天左右。3

大多数有迁徙行为,栖息于平原至山地的疏林或林缘地带,多单独或成对活动。伯劳性情凶猛,以各种小动物为食,善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捕食,常将猎物挂在树枝上,有“屠夫鸟”之称。

伯劳是一种鸣禽,但又有一些似猛禽的特征。它的嘴很强大,上嘴的先端钩曲如鹰嘴,爪强健有力,适于捕食大型的昆虫以及蛙类、蜥蝎类及小型鸟兽等。平时,它栖息在树梢、电线等高处,东瞧西望,一发现食物就急冲捕食,有时甚至能捕杀比它身体还大得多的鸟类。

伯劳科鸟类主食昆虫,尤其嗜食地表的蝗虫、蝼蛄等,是有名的农业益鸟。调查表明农药残毒对伯劳的危害明显,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制定保护措施。

伯劳科鸟类喜欢伫立在显眼处,如电线、木桩、低处枝头等。尤其是棕背伯劳,在澳门大部分地区四季均能看到它的身影,叫声响亮刺耳,有时还会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

该科物种

|| || 伯劳科(3属 31种 99亚种)

保护级别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极危(CR)——1种;近危(NT)——1种;低危(LC)——29种。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