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头子又名石柯、杯果、益肾子,柯属植物厚鳞石栎(Lithocarpus pachylepis A. Camus)成熟坚果。
龟头子原产于印度巴卜那都,因其状如龟头、故得此名。藏人常以此物加牛骨炖汤,喝过此汤周身温热,可只穿毡衣在冰天雪地中过夜。
植物性特征乔木,高10-20米,胸径30-40厘米,芽鳞被棕色长直毛,当年生枝、叶柄、叶背脉上及花序轴均被分枝的星芒状短毛。嫩叶薄纸质,干后褐黑色,成长叶硬纸质,倒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0-35厘米,宽6-11厘米,顶部钝或短尖,基部宽楔形,叶缘有锯齿状裂齿,中侧脉均凹陷,侧脉每边25-30条,直达齿端,支脉明显,彼此近于平行,两面同色,叶背脉腋上常有丛毛;叶柄长1.5-2.5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雌花序长3-5厘米,雌花每3朵一簇,花柱在开花后期长达3毫米。
幼嫩壳斗陀螺状,包着坚果一半以上,成熟壳斗浅盘状或碟状,包着坚果底部,高15-30毫米,宽45-60毫米,壳壁甚厚,硬,木质,小苞片粗厚的卵状三角形或斜菱形,中央及两边均脊肋状增厚而隆起,略伏贴,顶部钻尖,向壳壁弯垂;坚果幼嫩时宽圆锥形,密被泥黄色细毛,成熟时为甚扁的扁圆形,高15-25毫米,宽40-65毫米,顶部平坦,中央常微凹,被黄棕色脱落性细伏毛,果壁厚7-10毫米,角质,果脐占坚果面积约一半或稍小,稍凸起,四周边缘凹陷。花期4-6月,果10-12月成熟。
生长条件生于海拔900-18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较干燥坡地也有。越南北部。1
分布范围产广西西部(那坡)、云南东南部(屏边)。1
药用价值
龟头子为不常用的一种民间草药,其效用民间传说为补肾壮阳,治疗阳痿、早泄等肾虚疾病。可见于相关藏药记录。
糖痿汤(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8)
**组成与用法:**白参5克 黄芪30克 玄参20克 天花粉20克 黄芩10克 泽泻10克 地龙10克 丹参30克 三七花15克 菟丝子20克 肉苁蓉15克 枸杞子15克 龟头子10克 韭菜子10克 仙茅10克 佛手10克 藿香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功能主治:益气滋阴降火,解郁通络壮阳,,主治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
加减应用:失眠者,加酸枣仁、龙齿(另煎)、夜交藤;下肢麻木者,加麻黄、全虫;腹泻者,加苍术、炒薏苡仁、炒白术;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视力下降者,加菊花、青葙子、木贼草;早泄者,加金樱子、欠实;高血压者,加菊花、夏枯草、钩藤。2
注意事项该种果实的原植物产于广西西部(那坡)和云南东南部(屏边),但并未记载产自西藏。查《西藏植物志》第一卷,也未见收载该种,说明此种并不产西藏。查藏药志及中华藏本草等书未发现此种记载,《中药大辞典》和《中华药海》也未见对该果子药用的记载,《本草纲目》也未查到该条目,说明此种尚未作为药材记载。
查阅相关中医中药文献,有关柯属植物药用的记载:
一、为野槟榔,原植物为白皮柯(Lithocarpus dealbatus Rehd.)的花序,其主治功用:顺气消食,健胃,杀虫;治食积腹胀,虫积不化。3
二、为柯树皮,原植物为柯(Lithocarpus glaber (Thunb.) Nakai)的树皮的韧皮部,有小毒,行气;利水。主腹水肿胀。4
三、为多穗石柯(Lithocarpus polystachys Rehd.)叶,清热利湿。用于湿热痢疾,皮肤瘙痒,痈疽恶疮。根:补肾益阴。用于虚损病。5
另查本书的“橡实”条目,其主治功效为涩肠固脱,治泻痢脱肛,痔血。上述四条均与壮阳无关。该科植物通常含较多的鞣质和丹宁,且有时有小毒,建议广大群众谨慎使用。
扩展图册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玉峰 - 副教授 -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