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号码可携带(MNP,Mobile Number Portability)是指在多运营商的环境下,移动用户更换了移动运营商,作为被叫时仍使用原来的电话号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网不换号”业务。1
针对单个用户而言,移动网中的号码携带所携带的号码是用户的MSISDN(移动用户的号码簿号码)号码,而IMSI (国际移动用户号)无法携带,由插入手机终端的SIM(客户识别模块)卡确定。因此用户在由一个运营商服务转换到另一个运营商服务的过程中,将被分配新的IMSI 号以及相应的SIM 卡。1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现有的移动号码越来越紧缺,不仅如此,对用户而言,他们一般不愿意更换提供服务的运营商,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工作造成不方便,MNP业务的发展可以减少用户成本,提高用户利益。同时,MNP 业务的推广,也会促使运营商提高技术,改善服务,缓解电信业的垄断局面,使得电信业向着服务优质化,竞争有序化、行业规范化的方向发展。1
市场特征和相关案例从国外经验来看,各国在推出MNP政策时都具备了一些共同的市场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2
第一,移动市场上运营商数量超过三家,运营市场打破垄断是实施号码携带的前提条件。国外实施MNP的国家大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放了电信市场,到90年代中后期,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从统计情况看,实施MNP的国家均有3~6家移动运营商在同时经营移动业务。
第二,电话普及率达到40%。因为在普及率较低的市场上,新进入者可以通过发展新用户来开拓市场,对号码携带的需求程度较低。相反,在普及率较高的市场,新运营商或居于弱势地位的运营商要想发展壮大,只能通过争夺用户来实现,而转网用户或多或少对已有号码具有依赖性。因此,在普及率较高的市场,号码携带对运营商之间的公平竞争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实施移动号码携带是国际惯例,作为促进竞争、保护用户权益的有效手段,移动号码携带政策(MNP)已在许多国家得到普遍实施。截至2006年底,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移动号码携带,印度和巴西也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MNP政策正成为一种管制趋势。
在亚太地区,1997年新加坡率先推出移动号码携带。此后,1999年3月香港、2001年9月澳大利亚、2003年1月韩国依次推出了号码携带,2006年10月日本也推出了号码携带政策。西欧国家,1999年荷兰、英国、冰岛三个国家率先实施移动号码携带;其后大部分国家都实施了该项政策。美国移动号码携带的推出可谓一波三折,自1998年FCC开始考虑为移动用户提供本地携号转网服务(WLNP)到2004年5月WLNP在全美范围内生效,FCC与移动运营商和互联网协会(CTIA)展开了长达7年的斗争,最终得以实施移动号码携带业务。2
韩国自2000年市场重组之后,韩国信息通信部针对移动市场实施了不对称管制措施,主要体现在市场份额管制、号码携带政策等。尤其是考虑到三大运营商各自不同的市场份额,韩国政府实施了单向移动号码携带业务。具体做法是:最大的移动运营商SKT从2004年1月起开始执行号码携带,排名第二的半年后实施,而市场份额最小的LG电讯要到2005年1月才实施号码携带。韩国政府在制订时间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三大移动运营商各自市场份额的差异,希望利用合适的时间差,帮助弱小运营商迎头赶上。该政策出台后,SK虽然采取了各种拖延手段,但经过两年实践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到2006年初,韩国主导运营商SKT损失最大,净转出用户数约162万,KTF净转入用户数约38万,而弱小运营商LGT获益最多,净转入用户数约124万。2
解决方案移动号码可携带业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保证用户在改变运营商后,能够进行号码翻译,正确地寻址,正确地找到用户的位置,为用户提供正确的路由信息。3GPP 提出了2 种实现MNP 业务的方案:信令中继功能(SRF)方案和智能网(IN)方案。1
基于SRF MNP 方案SRF 解决方案为通过MSISDN 号码寻址的信令消息提供了无需触发的重路由能力,利用MAP 信令在信令网传递时通过SCCP 的寻址功能将相关的MAP 消息路由传送到NP 数据库,完成相关处理后再发到最终的目的地。这种机制可从号码可携带数据库中获得路由信息,以识别出与特定国内MSISDN 号码相关的签约网络。1
根据NP DB 的组合方式,方案又可以分为合一MNPSRF 和分离MNP SRF 两种方式。
假设有A、B、C 三个网络。
(1)合一MNP SRF 方案中,A、B、C 共用一个MNP设备,该MNP 存有所有携带号码信息,并处理相关业务。在携带簇内部发起呼叫或者呼叫无关消息时,由发起网络到MNP 进行号码携带处理;在携带簇之外的网络发起呼叫或者呼叫无关消息时,由发起网络根据用户号码将消息路由到号段归属网络,由号段归属网络到MNP 进行号码携带处理。组网如图所示;
(2) 分离MNP SRF 方案中,A、B、C 各自均配置有MNP 设备,该MNP 存有本网中已经携带出网的号码,和携带进网的号码。组网结构如图 所示。
基于IN MNP 方案智能网解决方案支持的号码携带服务一般作用于业务控制点(SCP), 通常使用ETSICoreINAP 和ANSI1NQuery 协议查询携带号码数据库。该方案要求在MSC 对被叫号码分析时触发INAP 业务,从而将被叫号码发送到SCP 上,在SCP 上通过NP 数据库完成对号码的修改返回给MSC,并根据新的号码进行选路。智能网结构组网时,发生携带的呼叫路由流程如图所示。1
流程说明:
(1)GMSC A 发起呼叫,并上报至GMSC B ;
(2)GMSC B 到HLR 中查询被叫用户的信息;
(3)HLR B 查询后回答GMSC B 该号码已输出;
(4)GMSC B 将呼叫上报至NP SCP ;
(5)SCP 通过查询确定该用户新的路由信息,通过
connect 消息告知GMSC B 进行连接;
(6)GMSC B 将呼叫连接至被叫用户目前所在的网络的GMSC 并通过查询HLR 找到用户,连接呼叫。
方案优劣性比较基于SRF 和基于IN 方案的不同,在于IN 要求交换机接受IAM 消息后向INP 节点发出INAP 查询,等待响应后对消息进行重路由。而SRF 则简单截取了已经在网络中运行的移动性管理消息,而无需通过交换机。基于SRF 的MNP 实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
(1)对MSC,STP 设备几乎没有改动,对整体网络影响较小;
(2)网络改造成本较小;
(3)既可以支持呼叫类的NP 业务,也可以支持非呼叫类的NP 业务。
对于合一MNP SRF,缺点是在移动网中MNP 要求其容量和处理能力比较高,且需改善其系统备份及安全措施。对于分离MNP SRF,缺点是需要保证数据一致性,且流程比较复杂,对时延有一定影响。
智能网解决方案其实沿用了固网的解决方案,网络呼叫时延较少,主要的缺点是只能处理呼叫相关的业务流程,对于呼叫无关的业务如短信息等则无法解决,同时要求全网的MSC 都要进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