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趾草学名 Commelina communis L.属鸭跖草科春季一年生杂草。别名兰花草、竹叶草等。是北部各省重要的春季一年生杂草,在广东等南方各省则是多年生杂草。主要为害小麦、大豆、玉米、蔬菜等农作物。
为鸭趾草科一年生草本鸭趾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二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鸭跖草仅上部直立或斜伸,茎圆柱形,长约30一50cm,茎下部匍匐生根。叶互生,无柄,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第一片叶长1.5一2cm,有弧形脉,叶较肥厚,表面有光泽,叶基部下延成鞘,具紫红色条纹,鞘口有缘毛。小花每3—4朵一簇,由一绿色心形折叠苞片包被,着生在小枝顶端或叶腋处。花被6片,外轮3片,较小,膜质,内轮3片,中前方一片白色,后方两片蓝色,鲜艳。茹果椭圆形,2室,有种子4粒。种子土褐色至深褐色,表面凹凸不平。靠种子繁殖。单子叶植物。
生长环境黑龙江5月上中旬出苗,6月始花,7月中旬种子成熟,发芽适温15—20℃,土层内出苗深度0-3cm,埋在土壤深层的种子5年后仍能发芽。
分布范围分布在云南、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
营养与功能成分每1009鸭跖草嫩茎叶含蛋白质2.89,脂肪0.39,碳水化合物59,粗纤维1.29,钙206mg,磷39mg,铁5.4mg,胡萝卜素4.19mg,维生素B10.03mg,维生素B20.29mg,烟酸0.9mg,维生素C 87mg。每1009可食部分中含胡萝卜素3.39mg,核黄素0.46mg,维生素K 42.4mg,维生素D 5.87mg。鸭趾草含飞燕草苷、阿伏巴苷、花青素、蓝鸭跖草苷及黄鸭跖草苷与镁、铝、钾、钠原子形成的络合物存在。尚含黏液质、淀粉等。种子含油脂1。
主要价值医学价值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肺、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利尿2。
临床应用
1、用于热病。本品功能清热泻火。有较强的退热作用。外感发热或热病高热,均可应用,可配金银花、薄荷等同用,以加强疏散风热之功,或配石膏、知母、芦根等,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
2、用于咽痛,疮疡,毒蛇咬伤。本品有清热解毒之效。治咽喉肿痛,配大叶靑,蒲公英等同用;治疮疡肿毒,常以紫花地丁,野菊花等配伍煎服,或以鲜品捣烂外敷;治毒蛇咬伤,常以半边莲等配伍,捣烂外敷或煎水内服。
3、用于水肿,热淋。本品能清热利尿。治水肿有热兼表证者,可与浮萍,白茅根等同用;治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常与车前草,木通,淡竹叶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用量加倍,外用适量。
【性能特点】本品性味甘苦寒,入肺,胃,膀胱经。既善清热泻火,为治外感或热病高热常用。又能清热解毒,治疮痈、毒蛇咬伤,内服外用均能取效。尚可清热利尿,治水肿、热淋。
附方:
①.治小便不通:竹鸡草一两,车前草一两。捣汁,入蜜少许,空心服之。
②.治五淋,小便刺痛:鲜鸭跖草枝端嫩叶四两。捣烂,加开水一杯,绞汁调蜜内服,每日 三次。体质虚弱者,药量酌减。
④.治黄疸性肝炎:鸭跖草四两,猪瘦肉二两。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
⑤.治高血压:鸭跖草一两,蚕豆花三钱。水煎,当茶饮。
⑥.治水肿、腹水:鲜鸭跖草二至三两。水煎服,连服数日。
⑦.治吐血:竹叶菜捣汁内服。
⑧.治沙鼻不时流血、鼻衄:地地藕,煎汤三次服。
⑨.治喉痹肿痛:一、鸭跖草汁点之。(《袖珍方》)二、鸭跖草二两。洗净捣汁,频频含服 。⑩.治小儿丹毒,热痢以及作急性热病的退热用:鲜鸭跖草二至三两(干 的一两),重症可用五至七两。水煎服或捣汁服。
⑪.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疮疖脓疡:鲜鸭跖草捣烂,加烧酒少许敷患处,一日一换 。
⑫.治急性血吸虫病:鲜鸭跖草,洗净,每天五至八两,煎汤代茶饮,五至七天为一疗程 。
⑬.治手指蛇头疔:鲜鸭跖草,合雄黄捣烂,敷患处,一日 一换。初起能消,已化脓者,能退癀止痛3。
繁殖方法分株及扦插繁殖均可,而以扦插为主,极易成活,全年均可进行。鸭趾草其匍匐茎触地即能生根,此时可以从茎基部切断,上盆培养,并进行摘心、整枝处理,使其株形饱满,同时利用所剪下枝条进行扦插育苗。
栽培技术鸭趾草喜肥沃、疏松土壤。4月出圃后,置于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之处。生长期保证水肥供应,可每隔10天左右浇一次腐熟有机液肥。只有养料充足,方能保证其茎节粗壮,叶色浓绿或紫红。惟有盛夏时节,应移至半萌处。10月移入室内阳光充足之处,保持盆土湿润,温度不低于10℃即可。鸭趾草亦可于荫处培养,但长期光照不足,易使茎节变长,细弱瘦小,叶色变浅。盆栽鸭趾草,宜选用高盆或将盆吊起,使枝蔓下垂,显得潇洒自如。养护一定时期后,下部叶片易干,影响观赏效果,此时可自脱叶处短截,令其重发新枝。剪下部分可作插穗用。鸭趾草很少有病虫危害。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丹宁 - 教授 -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