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错比特的概念
差错比特(erroneous bit),指在接收的代码序列中,同发送的代码序列不一致的比特。
现实的通信链路都不会是理想的。这就是说,比特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差错:
1可能会变成0,而0也可能变成1。这就叫做差错比特,或比特差错。
差错比特是传输差错中的一种。
在一段时间内,传输错误的比特占所传输比特总数的比率称为误码率(Bit Error Rate)。
例如,误码率为10^-10时,表示平均每传送10^10个比特就会出现一个比特的差错。误码率与信噪比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设法提高信噪比,就可以使误码率减小。实际的通信链路并非是理想的,它不可能使误码率下降到零。因此,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时,必须采用各种差错检测措施。1
差错比特的基本原理差错检测(error detection),指的是通信协议和通信电路允许接收端对收到的数据信号进行检测,以确保是否存在差错。
目前在数据链路层广泛使用了循环冗余检验****CRC的检错技术。
循环冗余检验循环冗余检查(Cyclical Redundancy Check),就是在每个数据块(称之为帧)中加入一个FCS(Frame CheckSequence,帧检查序列)。FCS包含了帧的详细信息,专门用于发送/接收装置比较帧的正确与否。如果数据有误,则再次发送。
循环冗余检查(CRC)是一种数据传输检错功能,对数据进行多项式计算,并将得到的结果附在帧的后面,接收设备也执行类似的算法,以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若CRC校验不通过,系统重复向硬盘复制数据,陷入死循环,导致复制过程无法完成。2
差错纠正差错纠正(error correction)指的是,当接收端确定收到的信号中存在差错时,通信协议和通信电路允许接收端对差错进行纠正。
因为误码率是普遍存在的,而信噪比的提高在现实通信技术中难以实现,在发送比特的时候就必须对接收到的比特进行检测和纠错。
差错控制各种消除数据传输中差错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收端把收到的数据送回发端检查,使用差错校验码、请求发端重发等。
差错控制命令通信用计算机中所具有的控制命令,用来产生纵向冗余校验字符、循环冗余校验字符和垂直冗余校验字符,并用于检验操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