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驾驶技能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基本释义所处环境

在人、车、路和环境这四大道路交通要素中。他(她)主宰着道路交通的安全与畅通。他(她)在这特殊而又复杂的环境下实现着这一特定的行动。在实现这一行动中,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参与运动并互相配合与协调而形成一系列的环环相扣的动作系统,这种动作系统一旦掌握,便形成了习惯。

引经据典在《驾驶人与汽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中对驾驶技能作了如下论述,“在形成这些反应中,一个动作的结束是完成下一个动作的信号。这样就形成了由几个动作组成的复杂操作的确定系统”1。

法律涉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条中对驾驶技能作了如下描述“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培训班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学员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驾驶技能的培训,确保培训质量”。

包含内容按驾驶人主体运动方式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按驾驶人应掌握的对象包括:驾驶理论知识和实际驾驶操作。按安全的属性分为驾驶安全意识和驾驶安全操作。具体分述如下:

按主体运动分按主体运动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动作技能主要是指驾驶人的肌肉运动。它表现在驾驶人身体的外部动作上以及对事物的直接行动,通过练习和训练形成并巩固起来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它在完成驾驶任务时,所涉及的是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进行。如操作方向盘、换档等都属于动作技能。而心智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时的心智活动形式。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并以思维为中心。如驾驶人根据道路、交通情况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合理的判断、反应等都属于心智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的驾驶技能。学习驾驶的初期,主要是形成过硬的动作技能。学习的后期主要是建立和形成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的心智技能,并相互补充、相互定位。在独立驾驶时,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心智技能。所以在复杂的现代交通环境中,心智因素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

按学车内容分按学车内容分为:.驾驶理论和实际驾驶操作。

要掌握好驾驶技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必备的驾驶理论,另一个就是实际驾驶操作。目前的驾驶学习就是按照这样的内容进行训练的。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空谈的驾驶技能,只有操作没有理论是没有方向的散乱的驾驶技能。只有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完美结合才能形成遵守法规、安全行驶的驾驶技能。2004年交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在大量借鉴美、德、日、英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耗费一年时间,制定编写了新的驾驶人培训教学大纲(如表所示)和驾驶人驾驶技能规范化教材《安全驾驶从这里开始》。

新大纲和教材将驾驶人培训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培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同,但培训目的都贯穿着“安全”二字。督促驾驶人牢记“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和提前预防”这三条“黄金原则”。

机动车驾驶人培训教学的学时安排见下表。

|| ||

按因果关系分按内在因果关系分: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

多少年来我国的驾驶人训练,基本是一种应试教育。不仅系统的知识没有学到,就单纯的自我安全操作也差得很远。所以才出现了我国交通事故连年提高的局面。就怎样培训一个合格的驾驶人来讲,业内人士深深地反省到:驾驶人素质的提高,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驾驶操作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意识的养成。

形成过程基础阶段学员在未介入这一过程之前,可能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动作。而这一习惯动作只有极少数动作对驾驶有利,大多数习惯动作对驾驶是无利的。所以在训练开始时,学员通过视觉有意注意局部动作或单一动作,并且所获取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将引起大脑皮质的强烈兴奋和紧张,这种兴奋和紧张无法在短时间内在脑皮质中得以抑制,所以这时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呈现僵硬、呆板、忙乱等不协调现象。同时这种有意动作还伴有一些多余的,与实质性动作无关的错误动作。更严重些,如果不集中注意这些动作,之前的习惯动作就会干扰正确动作的掌握。例如学员刚上车进行训练时,为了将离合器踏板踩到底,部分学员出现“跺”离合器踏板;脱档不出或挂挡不入时,有些学员竟咬紧牙关拼命用力。这些错误的、多余的动作作为学员并不能觉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切,教练员如不及时纠正,学员往往自认为自己的动作是正确的、符合规定要领。

提高阶段任何行动,都不是仅仅借助于一项孤立的动作就能实现的,它必须借助于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动作技能就是一系列以连锁反应为方式的动作联合。在第一个动作完成以后,接着再进行第二个、第三个、…….动作。当刺激引起第一个动作反应时,产生一定的动觉信号,这个动觉信号不仅调节第一个动作反应本身,同时也调节下一个动作。因此,第二个动作反应是在新的外界刺激物和前一个反应的动觉刺激的双重控制之下进行的。依次类推,这种外部和内部信号的连续不断的双重调节作用,保证了复杂的动作系统的实现。

所以本阶段学员能对驾驶技能的内在形成规律有了初步认识,大部分明显的错误得到纠正,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动作技能水平才有明显的提高。

完善阶段学员在本阶段时,已经得到复杂的练习和难度训练。学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加强和集中,有意动作逐渐向无意动作过度,动作反应系统已经定性,部分环节可能出现自动化。在各连锁的系列动作反应中,能形成连续的有节奏的动作,错误的多余的动作已逐渐消失并形成了与汽车运行节奏相适应的一系列动作。例如在变速换档中踩离合器踏板变得轻捷而准确;油门使用能注意“轻踩缓抬”等都显示了接近成熟而又未达到完全成熟的完善状态。

自动阶段随着动作技能的巩固、完善,各个动作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并能按准确的顺序以连锁的方式实现出来,此时的动作几近自动化,所以称为“自动化”阶段。如汽车驾驶中的起步、换档、停车、转弯以及预见性减速等。它们各自分别包含有许多的动作反应,并以准确的顺序、熟练的技巧贯穿起来。在做这些动作时,意识的参与程度减少至最低限度,而且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消除,大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外界的人、车、路、环境等信息中去。

迁移干涉学员在驾驶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下面的情况:增驾车型的或以前开过车的学员,在道路驾驶处理信息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步非常快。原因是以前所掌握的动作技能或心智技能与要学习的驾驶技能有着极其相似的心理因素和动作因素,在学习中旧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又如职业运动员,或业余运动员,或者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在学习驾驶技能时进步就非常快,其道理与上述相似,具有同根同源的内在联系。

如果业已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掌握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并阻碍了新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就发生了技能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以前所形成的动型联系越巩固,对新技能的掌握干扰就越大。例如在学习驾驶中,以前开过车或经常跟老师傅“摸”车的学员,在信息处理中,以前所学是一种技能迁移,是有利的。但在规范动作要求中,以前所形成的动作即是一种固癖,在新技能形成中是一种阻碍、影响和负作用,这种固癖越牢固,新技能训练越难改。再如,有的人开小型车用一脚离合器换档,由于小型车大都装有变速器同步器,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当增驾学习大型车需用两脚离合器换档法时,则增加了困难。需要充分对比两种技能在动作方式上的差异,严格按照新动作程序,加强练习,强化训练,力排干扰,才能从旧技能中解脱出来。与“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具有一样的道理。

技能的互为作用,在整个驾驶技能形成中至关重要。充分认识和利用他,对迅速掌握驾驶技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例如在驾驶技能训练初期,由于每一学员在教练车上的训练时间有限,为了尽快让学员早一天掌握好每一个动作,可以在驾驶模拟器上训练或空手做训练,充分借鉴在此所形成的部分技能,将此迁移到实车驾驶训练中,以缩短学员在车上的训练时间,提高学习进度。

形成规律一般规律驾驶技能的训练与形成,是驾驶培训工作的核心任务。从实际情况看,它符合正态分布,即训练情况较差的、较好的较少。训练成效一般的,普通的学员较多。那么驾驶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如何。实践证实,驾驶技能的形成与训练时间有确定的关系(如下图)

在实际运用中,把动作反应的训练结果,即动作在限定时间内的正确率来作为驾驶技能的评价标准,出错率越高,正确率越低,即驾驶技能差;反之,出错率越低,正确率越高,则驾驶技能越好。从图4-3中可以看出,在驾驶技能的形成(即驾驶训练)过程中,一般出现三种趋势,即“提高区1”、“高原区”和“提高区2”。其原因如下:

1.“提高区1”

学员从第一天上车后,动作比较简单在学车前对汽车兴趣浓厚,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环境的新鲜感等,使他们进步的速度加快,动作正确率提高。众所周知,仅凭一时的冲动、好奇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大部分学员至20~30个操作小时时,不再有刚开始上车时的进步趋势。

2.“高原区”

“提高区”之后,学员日渐感到动作训练的枯燥、乏味和单调;认为驾驶技能“不过如此”,开始出现轻视、麻痹、自满等情绪;对新的复杂的动作反应开始有为难消极心理,特别是基础驾驶动作掌握不好的学员,加大了向新动作转换的消极性。学车兴趣逐渐下降。实践证明,有5%左右的学员,此时提出“不再继续学习驾驶”的要求。例如驾驶技能中的“变速换档”这一基础驾驶训练,要按要求换好档要涉及15个以上的动作反应(油门大、小早、晚;踩离合器踏板早、晚;车速快、慢;变速杆转换等),整个系列动作时间仅需0.2~0.5s,不能不感到,这种动作反应的困难。而且有时仅仅为了一个动作反应作反来复去、周而复始地练习。

对于“高原区”现象,国外学者布赖恩和哈特对一个学生接受电码的练习曲线进行研究,认为“高原区”约在14~23星期内出现,且持续一段较长时间。我国某汽校也作出了近似的结果。当然这种“高原区”的长短早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与教练员的教法、学员的素质以及车辆的技术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教练员的教法对缩短“高原区”时间有着重要的作用。

3.提高区2”

学员在克服“高原区”的“阵痛”之后,有了复杂动作反应的成功和喜悦,提高了信心。同时因为要面临驾驶证考试,也必须要有战胜困难的毅力。这时完成了量变的累积,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始了驾驶技能形成的第二个“提高区”。

特殊规律以上是多数学员的一般规律,但也有少数学员的特殊规律。作为教练员要特别对待:

1.“先慢后快”型

如图所示,为“先慢后快”型的技能形成规律。这种规律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性格抑郁不开朗,不爱讲话,缺乏交流,社会活动差,文化程度不高但爱学习、肯钻研、情绪稳定、记忆力较好。这部分人若参与这样的集体活动,先要适应这里的环境。语言障碍和心理上的隔阂使他们在学习初期进步不快。随着动作反应次数的增加,操作小时数的延长,对每一个动作反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一旦在大脑中存储,不受外界干扰,不容易忘却。经过积累,在其头脑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联系,所以到了后期驾驶技能有了质的飞跃,进步比

2“平滞”型

这种规律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这部分人性格开朗、聪明、易结交、大胆泼辣、社交广泛、易学易会易忘。有些人在学车前已经零星学到过驾驶方面的动作或者做过相关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基础。来到驾校后经教练员稍加指点,在上车后10~20操作小时就能迅速掌握驾驶技能。与大部分学员相比提前感受到驾驶工作的单调、乏味和枯燥。尽管如此这部分人的驾驶技能仍比其他人高出许多。从而导致教练员忽视对这部分的强化和管理,直到后期不仅没有进步,还有退步的可能。这是训练上的误区,应当引起教练员的关注。对这部分人一般应在心智、思维技能上进行训练,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固定的动作技能。目前一般驾校的技能培训是有一定的能力“极限”的,对这部分人既没有时间也难以利用较好的办法进行指点或更高层次的训练,这是教练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的需求之一。

驾驶技术人们常听到驾驶技能,也听到驾驶技术,究竟驾驶技能与驾驶技术有何区别:

1.驾驶技能(几乎)是人人皆备的能力;而驾驶技术是一项专业技能;

2.驾驶技能不是职业;驾驶技术是一项职业;

3.驾驶技能只具备了安全驾驶的能力;而驾驶技术不仅具备安全驾驶的能力,还能具备利用安全驾驶经营利益的能力;

4.通过公安交通警察部门考试合格取得的驾驶证是驾驶技能的凭证;而凭驾驶证参加交通主管部门考试合格的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是驾驶技术的凭证,可以进行职业驾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