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客流分类
1. 短途周末客流,在日常周末出行的城际客流。
2. 节假日客流,其中包括两类:一是,三天节假日客流,指在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期间出行的客流;二是,七天节假日客流,指在国庆节期间出行的客流。
3. 春运客流,是指在春节前后出行的客流。因其高峰客流量显著增加以及突发性和复杂性等原因,需单独分析研究。
4. 学生客流,主要体现在寒、暑假客流两个方面,该类客流发生的时间比较固定,主要是由学生放假和开学所引起的,与每年高校的放假、开学时间密切相关。
5. 民工流,此类客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无固定时间的农民工出行客流,主要反映出一年中的某几个时间段,而无准确固定的时间点。通常情况下,民工流常与春运客流相叠加;另一类民工流主要以摘棉农民工为代表的季节性规律很强,每年客运收发时间固定的特殊民工流。
6. 军运客流,因军运往往也使用铁路客站候车空间资源,并且其客运发送量具有一定规模,故而对此类这类客流特征的研究也有一定意义。该类客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年度例行部队机动,例如每年的例行性军事演习等;二是,新老兵运输任务。
7. 季节性自然灾害导致的规律性客流,例如我国每年夏秋两季出现的雨水洪涝灾害所引发的铁路旅客滞留情况。这种特殊的聚集性客流对我国铁路客站候车空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
季节性客流的成因旅客规律性出行的需求是形成季节性客流的主要原因。旅客根据自身需求,一年的某些时段或者整年间,以铁路作为交通运输方式,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上有规律的移动,从而形成铁路客运季节性客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快速稳健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这过程中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质的飞越。为了追求快捷及舒适的出行,渐渐形成了我国铁路的这种季节性客流规律。其产生的动机与日常客流非常不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心理和生理的原因
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工作压力,而到一个新的环境不管是旅游还是单纯的购物,都能让人们从单一的环境里解放出来,缓解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放松心情。对于那些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来说,探亲访友,满足了他们思念家人的愿望。
2. 经济方面
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也在努力奔向小康生活。当人们的经济条件可以满足基本物质生活后,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相继而来。人们开始在节假日出行旅游,这便形成了一种季节性规律。
3. 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方面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形式,而是通过亲情、友情等一系列密切联系交织起来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那些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习俗已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在节日比如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的心理。这便促成了高峰期客流规律的形成。不仅这样,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会促成季节性客流的形成。
4. 国家政策方面
近些年,国家不断出台有关节假日放假的规定。而这些规定的出台,同时也酝酿着新的客流规律。很多黄金周长假比如国庆七天,都已成为人们探亲访友、外出旅游的首选时段。而春节这个时间段更不用说,这些都会变成客流高峰期。而一些法定节假日遇到双休时形成的三天小长假也会形成客流小高峰。
5. 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方面
中国地大物博。全国在遍布不同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均的人力资源现象。由于个体的需求不同,便会产生相应的出行。例如每年的 8 月底至 11 月,是新疆棉花采摘的主要时期。去往新疆的客流量会在这这一时期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便是人力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客流高峰。
6. 特殊情况方面
自然灾害或者非常重大的集会等,例如:我国每年在 6 到 9 月南方降雨活动出现洪涝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时候,都伴有大批铁路旅客滞留情况的发生。而这些都是造成季节性高峰客流的原因。1
季节性客流的基本特征1. 地域性:由于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东部、中部和西部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导致了不同地域人们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除经济原因,各个地域的人口密度、文化环境、所受教育程度等问题也导致了这种差异性的真实存在。
2. 时间性:客流的高峰,在时间上可分为节前、节中和节后。节前客流开始呈现上升趋势,慢慢形成出行高峰;节中客流相对较小,并保持稳定;节后由回流高峰呈现下降趋势。从中可以探寻出节假日客流的规律性。例如:在春节前后,都是产生客流高峰期的主要时段。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会使特定人群在不同的时间段上产生客流高峰的情况,我们以此可以预测客流高峰期。
3. 方向性 :节假日期间,旅客客流量都具有单一方向性这一显著特征。两个城市之间,旅客的流入量和流出量都是相对均匀的。例如:在国庆旅游黄金周期间,节日的前三天,客流以从大、中城市向旅游景点方向为主;后三天,回流客流则以从旅游景点返回大、中城市方向为主。而在一些小长假,节前,旅客流量以从区域的中心城市向其周边的中小城市为主,节后,回流客流则以从周边中小城市返回中心城市为主。
综上所述,节假日期间,客流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是单向的,两个城市间客流的流入和流出具有单向性,但是整个期间,每个城市的流入量和流出量是基本一致的。由于旅游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分布的不均衡性,人们在节假日期间需在不同资源之间往返,这将相应地产生了出行的需求。1
季节性客流的发展趋势1. 短途周末客流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城际铁路客运专线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速城际列车逐步形成以“公交化”为代表的新型客运模式。这种高效、便捷、安全、经济、舒适的城际交通方式吸引了更多城际短途旅客。以快速通过式为原则的短途城际运输候车模式可以更加有效的满足此类客运要求。
2. 节假日客流出现明显增长趋势
近年来,以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期间为主的出行客流持续走高。这主要由于:第一,休假是提升普通市民生活品质的必然方式,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旅游观光的需求越来越高。故而主要以旅游度假客流居多。《12.5 发展规划纲要》指出:2020 年将实现全民带薪休假,这将进一步增加节假日客流;第二,高速铁路不断发展,使得旅行交通时间大大减小,例如以 3天小长假为例,中途甚至是长途的旅行成为可能。
3. 春运客流依然是我国铁路客运高峰期最大客流
春运是我国运输业最具有特点的季节性突发客流现象。因为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深入影响,这种规律性的出行将很难改变;另外,由于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依然很短,短期建设不可能彻底解决集中在 20 余天内如此巨大的铁路旅客发送量。因此,春运旅客运输量大与铁路运力之间的矛盾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4. 民工流逐年减少
民工流逐年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这些变化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工作岗位。以往选择长途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更多的愿意就地择业;第二,由于城市节假日期间,尤其是春节期间的劳动力报酬往往比平时高很多,在城市务工的农民不愿返乡过年。另外,年轻化的进城务工人员的传统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也是造成节假日留守城市的一个原因。1
旅游季节性的负面影响旅游的季节性过于明显,给各方面包括旅游企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地和旅游景点、当地居民等都带来了很多不便。其不利影响可以从对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者的影响三个角度来分析,一是环境问题,二是经济问题,三是安全问题。
1.环境问题
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长期重复使用的价值。但是并不能因为旅游资源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就对旅游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利用。因为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也同时具有易损性和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在短时期得到恢复,旅游业本身也就失去发展的基础。
在旅游活动的进行中,旅游资源很容易遭到人为的破坏,例如游客的脚踏实了地面,影响了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使一些旅游景点内古树生长不良;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和水分以及散出的体热造成了封闭空间的环境变化,对其中的文物会造成不利影响;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废气、噪音的危害更是尽人皆知;游人会惊扰野生动物,打乱他们的生活规律,以至被迫迁徙;还有部分游人随地抛弃废物垃圾,随地吐痰,在禁烟区内吸烟、乱写滥刻等。尤其在旅游旺季,爆发式的旅游人流早已超出环境容量,使景点和景区在超负荷状态下运行,对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及其环境造成极大的冲击,导致环境破坏、旅游资源质量下降等,有时甚至可能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客主冲突(游客与居民),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国内旅游业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2.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是更加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指在旅游旺季,旅游接待地区和旅游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各项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设备供不应求,超负荷运转。而在旅游淡季,由于客源不足,旅游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资源和设施大量闲置、浪费严重,旅游企业为争夺客源纷纷降价,恶性竞争盛行。这人为地增加了旅游业运营的成本,严重制约着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由于旅游的季节性,使得旅游就业呈现季节性和兼职性的特点。在经营的旺季,旅游业经常出现季节性用工荒,企业最大幅度的招纳员工,使得旅游业成为从其他行业失业后的“避难所”,如某旅行社人手不足,聘请没有任何经验的下岗女工担任导游。而到了经营淡季,却出现大量人力资源闲置,由于经营没有利润,这些“应急式”的员工的工资难以发放,离职也就成为员工和老板的共同心愿。这就使得员工对工作和收入有不安全感,员工与企业之间难以达成长期契约关系;长期工的流失率较高,对企业缺乏忠诚度,企业也因此失去对员工培养的信心。
同时,由于旅游就业往往集中于低技能行业,这类岗位薪酬较低,面临的职业培训机会较少,缺乏晋升更高职位的经验认证,导致旅游行业员工素质始终处于较低层次,旅游人才市场的高级人才严重缺乏。因而很多人认为,旅游创造的就业类型往往不是“真正的”工作,是提供最低工资的“低保工作”,而不是传统产业提供“正常生活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旅游业成为吸纳弱势群体就业的“储物罐”,低素质的员工意味着低质量的产品,这样顾客满意度下降也在所难免,对企业形象也会受到损害,从而给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带来损害。
3.安全问题
旅游安全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具体讲就是人身不受伤害,随身物品保持完好无损,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始终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没有受到外来的骚扰和威胁,也没有发生有惊无险的情况(特殊旅游活动如登山、漂流、探险等除外)。一般而言,旅游淡季客流少,管理难度相对较小,旅游安全发生的可能性也较小;而旅游旺季旅游流急剧增加,加大了管理难度,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率上升。2
旅游季节性客流调控季节性是旅游地的固有特征,不可能完全从旅游业中消失,但是可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平衡旅游淡旺季差异,进而降低季节性带来的负面影响。鲍姆(Baum)和哈根(Hagen)指出,采用市场和产品细分以及通过举办节事活动来应对目的地季节性是最为广泛应用的策略。具体的调控措施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新入境客源市场
旅游市场混合度越高,产品越丰富多样,季节性特征就越不明显。目的地可按照四季主题,结合本地旅游资源特色,提炼整合一批适应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四季旅游产品。另外,可以通过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物来弥补旅游淡季客源不足,在旅游淡季可以举办各种体育赛事、节庆文化活动来吸引特定旅游目标市场,节庆活动从某种程度上也延长了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商务旅行者很少受天气因素影响,商务旅游一般没有季节性特征,因此可以在旅游淡季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国际展览活动等吸引商务旅游者。
(二)采用价格差异化策略,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旅
游消费需求实行价格差异化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传统的旅游季节性波动,进而提高旅游设施的利用效率并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价格差异化策略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在淡季执行低价,旺季执行高价策略。价格战略可以帮助目的地在淡季吸引一部分旅游者,同时转移一部分在旺季旅行的旅游者,采取淡旺季差价调节客流的时间分布是缓和客流季节差异性的基本措施。
通过季节性定价重新分配旅游需求,在旅游旺季,可通过提高旅游产品价格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进而将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经济型旅游者分流到旅游淡季。相反,在旅游淡季采取低价策略吸引经济型旅游者,增加淡季旅游客流,提高旅游设施、旅游人力资源等的使用效率。价格战略有特殊的细分市场,例如退休人员相对商务旅行者和学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因此他们对旅游淡季执行的低价战略比较感兴趣。此外,政府也可以在淡旺季通过采取不同的税收策略来支持旅游企业的运营活动。
(三)目的地联合营销
目的地联合营销是通过更广范围内的多种利益相关主体通力协作,共同展开目的地营销和促销。目的地之间通过联合营销有助于提高目的地知名度和营销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目的地整体竞争优势。目的地之间可在旅游淡季产品开发、市场细分或产品促销等方面提供更多信息支持与合作。利用资源和文化优势互补性,通过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联盟,共同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来拓展旅游客源市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