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药半月谈 | 牵牛子

药葫芦娃
原创
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合理用药等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 典故趣闻 ·

良好的医患关系,令所有的人都艳羡。这医学的温度曾经在一味中药上有着感人的体现,那具有感人温度的标志性动作或者说行为,化成了它那美妙的中药名,叫做“牵牛”。有人将久远历史上发生过的这一幕记录成一项“行为艺术”,并且命名为“牵牛谢药”。而传播这一行为艺术的人,是南朝齐梁时大名鼎鼎的陶弘景。

“〔弘景曰〕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时珍曰〕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盖以丑属牛也。”

明朝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牵牛谢药”的行为剧增加了旁白。他解说了这味药后来的别名“黑丑”与“白丑”是怎么来的。而且黑丑之名首次被收录进入本草典籍,就是在《本草纲目》第十八卷,这味药被归在“草部”。于是,明朝吴宽的咏药诗因此而成吟:

“本草载药品,草部见牵牛。薰风篱落间,蔓生甚绸缪……”

说来话长,早在陶弘景述说此事之前,它就已经被叫成“牵牛”这个名字了。后来因十二属相“子鼠丑牛”之故,“丑”与“牛”相关,而且这种植物种子颜色有的黑有的白,从而有了黑丑、白丑的别名。历史记载文字简约,后人据此给以了解说:古代因为某位医生用牵牛子治好了某人的病,病人家属或被治愈者本人就牵了牛来表达感谢之情,这种可供药用的植物因此得名“牵牛”。这名字,人人都觉得甚好!于是它的花被叫成了牵牛花,它的种子被叫成了牵牛子。

故事人人会讲,奥妙各有不同。牵牛酬医成佳话,围绕牵牛这种植物,与此相关的其他一切丰富的故事演绎,大多都本于此说。如果将这感人的一幕“文创”成一幅剪影或一幅画面,我头脑中想象的情形是这样的——

故事应当发生在田野之中,画面里共有三人与一牛。长须垂垂的老仙翁正是那位救人的大夫,他可以或荷锄或背筐,是在野外采药的形象。但他此时面对的,是迎面走来的那一牛一孩一农夫。那一位孩童自然是牵牛走在前面,已经接近了老大夫。跟在牛后面是位农夫,他应该举手向老大夫打着招呼,老者与农夫该是处在交流的状态中。至于被老大夫治好了病的那个人,到底是农夫呢,还是那位牵牛子呢?无声的剪纸或画面是无法给出回答的!

这情形未必确切,这美好的想象,却是心中感触的涌动。或许这样的情形也感动过李时珍,让他不仅加深了对牵牛功效的理解,而且娴熟地运用它治病,取得了惊人的疗效。

牵牛子有通利大小便的功用,李时珍阐述说,名医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都倡导这是一味“通用下药”。李时珍将自己的验案详细记录了下来,其中一例为顽固便秘的老年贵妇人,另一例腹胀痛并二便不通者是他的外甥柳乔下。两例都是极端痛苦的病症,他用上牵牛子,均应手而愈。

知道了牵牛的名字是因为“牵牛谢药”,很多人也对李时珍用牵牛子的治病验案产生了深厚的兴趣。那案例中的奥秘就更深刻了。

· 药材来源 ·

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黑白分用时,黑色的称为黑丑,白色的称为白丑。

· 性味归经 ·

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 功效主治 ·

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

适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3~6克。入丸散中时,每次1.5~3克。

· 食疗推荐 ·

牵牛子有毒,切勿自行食用。临床医生根据患者证候酌情运用,亦可寓食于治,指导患者采用合适的膳食疗法。

牵牛子粥

原料:牵牛子末1克,粳米50~100克,生姜2片。

做法:先用粳米常法煮粥,待煮沸后加入牵牛子粉末及生姜,煮成稍稀的粥饭,供食用。每日1次。

说明:此粥属于治病药粥,具有一定的泻水、消肿、通便下气功效,对于脘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脚气浮肿症患者,只适宜在中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切勿长久依赖。牵牛子若内服过量中毒,可出现神经症状、血尿、黏液血便、剧烈腹痛、呕吐等。

评论
科普员魏海,四义堂村
太师级
阅读
2022-10-14
醉卧松山石
少傅级
中华医药学博大精深。
2022-10-14
巴达日乐图
少傅级
关注
20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