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晓楠 主任医师
专家简介
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博士后。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大血管学组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气象医养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痛分会青年委员、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中心医学医疗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
擅长胸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诊疗。
Medical Science Monitor、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Heart Failure Reviews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审稿专家。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中文核心以及SCI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课题项目。2017年赴美国休斯敦医学中心研修心血管危重症治疗以及胸痛中心国际规范化管理以及赴澳大利亚悉尼乔治国际卫生研究中心研修心血管临床科研。
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2019年“五月血压测量月”全球血压筛查行动结果显示,全球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4.0%,知晓率为58.7%,而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者仅占31.7%[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27.9%,控制率16.8%,治疗控制率仅为37.5%[2]。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尤为重要,全球范围内血压防控任务任重道远。 近几年,高血压指南迭代出新,包括《2017年美国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及管理指南》[3]、《2018年ESH/ESC高血压防治指南》[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5],各指南在血压控制、血压管理等方面各有异同,而《2020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6]的推出更是为高血压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安贞医院贺晓楠教授分析了2020年新发布的国际高血压指南,并与中美欧高血压指南进行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血压防控的新趋势。 ISH指南的最大亮点是: (1)提出了两种血压管理标准:除了基于高水平循证医学证据提出理想标准外,还针对中低收入国家或地区提出了基本标准的概念,以便在资源匮乏或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和社区健康工作者均可采用。 (2)简单明了,可操作性更强:简化了高血压分级,将原来的3级合并为2级,并首次提出降压相对值标准,简化了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分类,但未改变危险评估和防治策略,使其更加简便易行,利于在全球范围内被推广和执行。 高血压防治大趋势主要体现在: 1 诊室外血压测量的价值逐步提升,基于诊室血压的高血压分类标准仍存争议 既往指南认为诊室外血压是传统诊室血压的重要补充,但近年来的各指南均肯定了诊室外血压测量的价值。 ISH认为增加诊室外血压测量[包括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家庭血压监测(HBPM)]更具重复性,且与高血压导致的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更相关,还能鉴别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更是将诊室外血压作为准确诊断高血压并做出诊治决策的理想选择。 ISH指南与既往各指南一样,对高血压的定义均为非同日多次重复测量后,诊室收缩压≥ 140 mmHg和(或)诊室舒张压≥ 90 mmHg,但是各指南对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各有不同,特别是针对正常血压以及正常高值血压诊断标准。 2017美国指南,将收缩压120-129 mmHg和舒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