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远离“猝死” 6个信号为生命留下一线生机

人民网科普
最权威的生活科普平台!
收藏

如今,“猝死”二字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否越来越高,关于中青年人猝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是否也想过,“猝死”离自己有多远?

猝死背后的危机你知道吗?

据中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中心联盟主席金大鹏介绍,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54万人,且呈日渐增长的严峻形势。

关于猝死,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是:突然发生的,未能预料到的死亡,从发生不适到死亡,间隔不足6小时。猝死最大问题并不是疾病有多么难治,而是这些疾病以突袭的方式出现,让人措手不及。

一个人体弱多病,三天两头不舒服,吃药、跑医院,这类人群的猝死发生率反而比较低,因为这类患者往往对自己的身体比较在意,不可能让身体透支;另外,由于常去医院检查,在此期间发现一些可能引发猝死的原因,医生会当即就给出治疗方案。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平时很少看病、吃药,这类人更容易成为“猝死”的对象,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身上背着“定时炸弹”,也不会在意身体发出的某些疾病信号。

“猝死”并不一定猝不及防,更多的原因在于我们对自己的健康情况不够关注,不够了解。

有些猝死源于过劳或者运动,本质都是透支了身体机能的极限。而大多数的猝死源于心脑血管疾病,如大面积的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主动脉瘤破裂、脑梗塞和脑出血等。

猝死高危人群

1、广告狂人

危险因素: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肺中心副主任和渝斌表示,有近半数以上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劳累的环境中。一项网络投票显示,在经常加班的职业里,广告设计师高居榜首。

建议:身体喊累要休息。其实,经常疲劳是一种报警信号,它提醒机体已经超负荷了,此时应停下来,把大脑放空,调整工作节奏,不要给身心火上加油,拿健康甚至生命换业绩。

2、白衣天使

危险因素:白天夜班连轴转、门诊一坐大半天、手术台上忘时间……特殊的职业使命,要求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有丝毫“差错”。他们精神紧张,时常用脑过度、缺乏睡眠。

建议:抽空补充“正能量”。关注健康,要从忙碌的生活中找机会,给身心进行有益的调节。

当情绪急躁不安时,听点音乐来舒缓一下紧张的心情,或者通过锻炼释放压力;觉得身体就要崩溃时,适当少加点班,和周围的人开开玩笑,享受一顿家庭晚餐,给生活补充一些“正能量”。

3、网络店主

危险因素:每天一睁眼就对着电脑,见缝插针地吃饭、打包、发货,睡觉时脑袋里还嗡嗡响着买家的对话声、咨询声、质疑声等。开网店这一看似新鲜、简单的职业,背后却是几乎是“24小时工作制”状态。

建议:规律作息保平安。美国一家健康杂志曾建议,呵护身心要顺应人体生物钟,及时补充营养,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应付繁忙的日程。

可以给自己定个相对规律的作息安排,比如早餐补充鸡蛋、牛奶,中午小睡半小时,下午吃点零食、外出走一圈,晚上12点之前关电脑休息等,不要把压力全部集中一起。

4、IT工程师

危险因素: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IT阶层“过劳死”的平均年龄仅为37.9岁。长时间对着电脑编程、测评、调试,每天一个姿势窝在椅子上。

建议:办公室里巧运动。对IT一族来说,想办法让自己“动”起来非常有必要。

可以在电脑旁边放点绿色植物,每隔一两个小时做一做手部运动,转转手腕、肩膀等;感觉大脑麻木的时候,从椅子上站起来,伸伸胳膊、扭扭腰,或者喝杯水,多向远处看看,做眼保健操缓解疲劳等。

5、媒体人士

危险因素: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起的《第二届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中,媒体进入透支行业的第4位。生活跟着新闻转,不少新闻记者经常加班加点,日夜奔波。

建议:关注健康“信号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表示,中青年人心脏问题的诱因多是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陶伟,在录制节目后马上长途旅行,身体连轴转。

因此,年轻人在注意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一些高危诱因,如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6、人民警察

危险因素:公安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治安警察每日平均工作12小时,很多民警最大心愿是想“睡觉”。无论大神探还是小片警,都是工作忙、压力大,甚至只能靠抽烟提神醒脑。

建议:杜绝烟草少喝酒。抽烟、酗酒、熬夜等,都会给血管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导致心血管突然发难。

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戒烟限酒,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加强运动等,用充满精力的身体应对工作。

7、一线工人

危险因素: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十大健康透支行业名单”中,制造业高居榜首。枯燥压抑的工作环境、重复呆板的机械化动作、经济压力等,使之成为健康的高危岗位。

建议:定期体检不可少。心脏性猝死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在1小时内以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直至自然死亡。

每个人都有必要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潜在的慢性病进行定期检查,做到是否健康心中有数。同时坚持每天适量运动,以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8、莘莘学子

危险因素: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1年对全国10余个城市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饮食和运动方面的现状堪忧,50.2%的大学生没到推荐的每日运动量。平时埋头上网、游戏,期末埋头冲刺,成了很多当代大学生的写照。

建议:别把压力拖最后。心理学家发现,把事情拖到最后,会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并且充满忧虑、焦灼和内疚感。

对于众多天之骄子,最好把功夫用在平时,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掌握合理的日常运动方式,无论学习成绩还是身体锻炼,都不要“临时冲刺”,以免得不偿失。

9、演艺明星

危险因素:有调查显示,人前光环的背后,约1/3的明星都在喊累。很多演艺人士要靠药物才能保证睡眠,纷纷感叹“每天都在工作”。

建议:劳逸结合有计划。心血管疾病大都是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诱发。

女性50岁以后,男性40岁以后,一定要把心脏检查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并且尽量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诱因。同时,要有计划地给自己创造放松机会,比如工作一段时间后休假旅游等。

10、运动健将

危险因素:有研究称,在美国,每三天就有一名年轻运动员死于潜伏的心脏病。“更快、更高、更强”,超负荷的运动导致心肌缺血。

建议:不当第一也快乐。冠军的光环让每一个人心驰神往。然而,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发现,第一名的压力最大,而第三名的快乐感最强,生活也更幸福、轻松。

而压力正是心脏的大敌之一,习惯争强好胜的人不妨给自己降低标准,试着享受一下默默无闻的生活。

防猝死 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

适度锻炼。研究表明,低度或中度强度运动量,对心血管保护的益处最强。(低运动量:每周4~5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中等运动量:每周大于等于3次,每次持续40~60分钟)可选择慢跑、游泳、打球等有氧运动。但最好不要在早上锻炼,因为清晨是心血管病发作最多的时间,可选择晚饭后2~3个小时进行适度运动。

饮食清淡。控制甜食,少吃含盐多、腌制及煎炸食物,多吃植物纤维多的蔬菜和粗粮,增加维生素的摄取量。此外,不吃过冷或过冰的食物或饮料,以免发生冠脉痉挛。

避免劳累。如今,加班和熬夜成了现代人的主旋律,年轻白领猝死的事件层出不穷,过度疲劳的背后极有可能是致命的威胁。健康的活着是努力工作和享受生活的前提。日常,注意劳逸结合,周末可选择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尽量放松身心;也可当一次“小懒虫”,给自己补补觉。

定期体检。普通的心电图检查即可发现潜在的“猝死信号”,特别是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更应做好预防工作,按时体检,防患于未然。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激动会使人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很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梗塞或脑出血等严重后果。因此,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仅是处世之道,也是心脑的“天然护身符”。

六个信号 “猝死”留下的一线生机

1、胸闷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

突然出现的症状表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发生破裂,导致心源性心肌梗死。

2、心慌

心慌往往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不定期出现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心源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室心源性心律失常,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应当及时就诊。

3、心跳过缓

心脏的跳动是由特定的起搏细胞发起的,起搏细胞功能变差就会导致心脏跳动速率减慢,严重时会引发心脏停搏。

心跳过缓,血压变低,很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心脏停搏,也会导致猝死。

4、晕厥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窦房结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

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

5、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

脑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患者会有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等症状。

有些脑卒中发病缓慢,早期只有轻微症状,患者需要多加留心。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房颤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数倍。

如果出现单侧看不到东西、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稳、有踩棉花感,应警惕脑卒中的发生,早识别早治疗。

6、出现憋气、明显的口唇发紫的症状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要高度警惕可能是肺栓塞。

面对猝死 心肺复苏成功与否是关键

美国心脏协会统计结果显示,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家中,意外发生时,周围的人从拨打120到获得救助的时间超过5分钟。而研究发现,倒地1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救活的概率为90%;2分钟内为60%;超过10分钟几乎为零。 也就是说,倒地后的4分钟是急救的“黄金240秒”,心脏骤停后急救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如果能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的几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将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诊疗中心主任王吉云提醒,没有操作经验的人在做心肺复苏时,应谨记三个字“稳、快、深”,并在急救人员到来前不停地做心脏按压,如果一个人累了可以换另一个人接替。因为一旦中断,患者血液里的氧气难以输送到脑部,易出现脑缺氧。

稳。将患者移至适当的体位,尤其要注意保护颈部,可以一只手托住颈部,另一只手扶着肩部,使患者平稳地转动至仰卧位。

快。按压胸部,位置为两个乳头连线的中间点,每分钟至少要在100次以上;按压胸部和人工呼吸的比率为30∶2,即每按压30次接着做两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钟以上。

深。做胸外心脏按压时,幅度要足够深。以成人为例,按压下去要使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以助于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血液向全身输送。

如患者出现恢复脉搏,瞳孔逐渐缩小,口唇变红,开始有自主呼吸时,即为心肺复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