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吴思芸,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科普科幻征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创作的目的是给自己生产精神食粮。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有没有印象非常深刻的科幻作品?
吴思芸: 我接触比较早的是科幻电影,初中看了《银河系漫游指南》后意犹未尽,然后去补完了它的原著。进入大学后按作家检索、阅读其他经典科幻作品,比如阿西莫夫的作品。个人记忆深刻的科幻作品就是《银河系搭车客指南》,设定有趣加上文笔幽默,改编的电影也很好,我偶尔还会回顾一遍。
高校科幻: 您都参加过哪些科幻活动?有没有印象深刻的?
吴思芸: 大二学校开设了科幻写作课程,我是由此开始接触、参加各类的科幻征文活动,此前仅限阅读科幻作品。校内校外的征文活动宣传我都有看过,有的征文大赛也连续参加了两届,不过我的水平现阶段可能还不稳定、不成熟,少有获得认可。后来科幻写作课程的老师在学校的科幻写作课群里招募感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去协助他,因此我也有幸跟随老师参与了《中国科幻发展报告(2015—2020)》的撰写工作,负责年报的网络科幻部分,这也算是和科幻结下了不解之缘吧。
高校科幻:书籍撰写是文科专业的工作,有相当的门槛,能坚持下来应当收获颇丰,能否谈谈这段经历的收获和感想?
吴思芸: 我起初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加入的,其实那时候我对自己的能力也秉持怀疑态度,因为本身不是专业的文科生,所以我采用了偏理科的思维,搜集整理这个项目需要的文献和数据。刚开始撰写的时候的确很痛苦,也多亏了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慢慢写下来逐渐就掌握了方法。通常是写完一部分,重头读一遍查看是否通顺,这对写作或者是写论文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尤其在培养耐心和收集资料方面。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机会难得,该莽的时候也要硬着头皮试一试。
高校科幻: 有过这段经历,科幻是否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您是怎样看待“科幻”的呢?
吴思芸: 科幻已经慢慢融入我的生活了。现在我的创作比较多的还是科幻,但也把它看作创作类型之一,创作对我而言是个模糊的轮廓,这个轮廓里有各式各样的精彩类型和元素。生活中我也时常会关注航天航空等方面的科技新闻,不时畅想若是自己有生之年能遇上科技爆发的年代该如何生活,以及幻想社会变化、星际旅行等等,对未来的美好幻想也算是对待科幻的一种心态吧。
高校科幻:您的获奖作品《逝者犹可追》是一个亲情主题的哀伤故事,让我想起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请问本文的创作初衷是什么呢?
吴思芸: 这篇文章的标题继承自我上一篇作品,之前那篇讲述了不可追回的亲情,总体上没有到达我想象的深度,所以我用这个标题重新开始构建另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另一半原因是我想不出标题)。创作之初,我在网络上阅览新闻等资料寻找灵感,刚好看到一个科技新闻,与我本身的专业也有关联,新闻里讲述训练人工智能去模拟逝去的亲人,这也是我这篇文章的一个设定的由来,这就是创作的开始。
高校科幻:一篇优秀的作品总有其独到之处,您在创作过程中有特别的经历和收获吗?
吴思芸: 我的创作建立在成形大纲的基础上——虽然很大几率写着写着就推翻了大纲思路,不过这篇文章我更多的是增添细节的设定。在决定了开头和结局后,创作的过程就犹如汽车驾照考试,这篇文章对我而言属于写得比较顺畅,有伏笔收回,也有转折,算是突破了之前文章太过平淡的缺陷。
高校科幻: 您的写作经历是从何时开始的?一开始就选择了科幻题材吗?
吴思芸: 我的写作是从小开始的(如果小学生玛丽苏幻想写作也算入内),我的科幻写作集中在大学阶段,这个时间段已经是积累较多的科幻作品阅读量以及参加了科幻写作的课程,所以敢提笔创作科幻了。
高校科幻:您现在进行科幻创作,觉得这一题材有什么特殊之处吗?有哪些心得体会?
吴思芸: 我以往的创作大部分是同人作品,同人需要阅读原著、分析角色。现在我创作原创比较多,跟同人创作也有类似的地方,就是都要收集相关的资料,认真地构筑背景等等,科幻创作则更需要一些科学的态度和幻想的勇气。其次,我认为创作至少要能够说服自己,剧情是创作的核心,文笔等要素倒是其次,而剧情的凝炼需要积累创作经验,简而言之,要先动笔,勤动笔。
高校科幻: 您的专业是信息工程,本专业知识对科幻创作有无帮助?平时创作、阅读会留意专业相关的内容吗?
吴思芸: 我的专业偏向计算机,课程安排中有机器学习,算是人工智能的初步入门,所以可能在创作中更加偏向围绕人工智能的主题思考和创作。人工智能毕竟是当今社会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时不时会出现在新闻资讯里,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近来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度和讨论,为了跟紧时代,我也会主动去查询相关的资料用来积累阅读量。
高校科幻: 人工智能的发展热度是因为带来很多现实问题,您在创作中更关心现实还是幻想?您认为二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吴思芸: 人工智能的现实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剧情发展的矛盾点,科幻创作可以用幻想增大或者夸大这个现实的矛盾,设想未来情景下问题的表现形式。我认为,现实是幻想的来源,幻想可能成为未来的思维基石,缺一不可。
高校科幻: 作为一个科幻迷,是否有一个社交圈?它对你的创作是否有帮助?
吴思芸: 我和生活里结交的朋友有各自的创作领域,但也有重合。朋友之间会分享各自的创作作品,毕竟兴趣爱好在某方面也是比较契合的,各自的话题天南海北会涉及,也许在某些以前不了解的话题里可以找到新的创作灵感。一开始都是抱着兴趣和尝试的心态嘛,有人陪着当然在创作(催更)的路上更有动力。
高校科幻: 最后您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吴思芸: 我想对自己说:新的一年,笔耕不辍!新的一天,更进一步!
采访:赵晓宇
编辑:赵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