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说《坏小孩》改编的推理悬疑剧《隐秘的角落》成为了今年暑期档影视剧作中最热的黑马。剧情一开始,数学老师张东升假借陪岳父岳母爬山,残忍将两位老人推下山崖并伪装成意外事故,而这一幕刚好被朱朝阳、严良、普普三个爬山游玩的小孩子意外拍摄下来,由此,他们的人生也发生了改变。
剧中主角朱朝阳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的第一名,他内向寡言,没有朋友,常常被其他同学排挤。父母离异后,父亲组成新家,对他关心甚少,单身母亲忙于生计常常不在家,即便短暂相处也很难有真正的沟通。这位小镇母亲最关心的是儿子的学习,即便老师善意提醒,孩子在校不合群,她也仍然觉得学生只有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
当家庭关上了与朱朝阳沟通的门,意外到来的两个小伙伴却打开了他的窗。从小失去父母的严良和普普从福利院跑出来,走投无路找到了儿时的伙伴朱朝阳。严良和普普更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坏小孩”——说谎、偷东西、打架……表面看来,他们与学习成绩年级第一名的“好小孩”朱朝阳完全不一样。当三个人获得彼此的信任后,朱朝阳情感中缺失的拼图看似因为友情而完整,但在内心里,他其实最渴望的还是父亲的认可和关注,这种渴望对他来说高于友情,甚至法律和道德。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有一个著名的道德理论模型,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个模型提出了一个“两难”的假设:汉斯的妻子快要病死了,他到处借钱,只凑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将2000元的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不答应。汉斯为了救妻子,晚上撬开仓库门把药偷走。这个故事引发的道德思考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了不同的道德标准。以此理论进行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青少年仅处于第二、第三阶段。简单来说,他们思考的是:这样做自己是否会受到惩罚?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是否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
这点在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命案发生后,朱朝阳的第一反应是报警,但是如果报警,两个小伙伴就会被带回福利院,因此只好隐瞒;后来,因为需要一大笔钱给普普的弟弟治病,所以去勒索杀人犯来得到这笔钱;意外导致同父异母的妹妹坠亡后,因为害怕失去父亲的信任,所以隐瞒妹妹坠亡的真相……在这样的“两难”情况下,三人一次又一次做了错误的选择,当谎言越来越多,只会一错再错,走向深渊。
在科尔伯格的道德模型理论中,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还处于并不成熟的阶段,当他们面对困境的时候,更加关注自己是否会获得惩罚和奖励,以及同龄伙伴对自己的看法。这也是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剧中的“好小孩”朱朝阳是典型的高智商犯罪,为了隐藏自己的秘密,间接导致了身边的人接连死亡,虽然他没有亲手杀人,但推波助澜却令人“细思恐极”。
该剧结尾,一向以儿子成绩为骄傲的妈妈,在得知儿子获得奥数比赛第一名时,已没有往日的欣慰。她知道,孩子心中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她却无法走进。
近年来,表现青少年犯罪题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如电影《少年的你》《过青春》等。“问题少年”不仅是剧中的缩影,也是现实中严峻的社会问题。
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说:“预防犯罪要比惩罚犯罪更高明,这是一切优秀立法者的目的。”
减少青少年犯罪同样也是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当今,青少年接触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心智普遍早熟,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建立正确的道德观才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
这部影视剧,你能看到“坏小孩”善良单纯的一面,也能看到“好小孩”心底隐藏的阴暗。究竟什么是“坏小孩”,什么是“好小孩”,我们应该交给社会一个怎样的孩子,或许是这部影视剧留给人们思考的一道隐藏命题。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网络科普部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