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吴晶平)众所周知,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为一体,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从规划到建成历时15年,建设者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建设条件,自主创新、拼搏奋斗,建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界级大桥是如何建成的呢?7月14日,由广州市科技局、广东科学中心、羊城晚报社联合主办的珠江科学大讲堂第73期特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来讲述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故事。
林鸣回忆建桥初始的故事。1992年他来到珠海,坐在海边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感觉。1993年经历了第一场台风,林鸣的三艘工程船全部被吹到了旁边的香蕉园里。他发现在海上建桥与其他地方建设的不同,要考虑很多问题,如:气象海浪影响、灾害性台风影响、突发恶劣天气等。他回忆道,在2018年台风山竹来临时,当时他正在港珠澳大桥上, “台风来了的那个声音,就像是世界末日来了一样。”
建设一座大桥,桥梁工程师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林鸣讲道,首先要为其选择桥型。有4种可选择的桥型,梁桥(钱塘江大桥),悬索桥(润扬大桥),斜拉桥(长江大桥),拱桥(赵州桥)。悬索桥、斜拉桥适合比较大的跨度,梁桥、拱桥跨度较小。其次,要考虑大桥的建造标准,包括通行量、通行速度、设计寿命、抗风、抗震、抗撞等。抗风问题是桥梁的一大重点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问题被逐渐解决。还有大桥的寿命成本,从建设到运营、维护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问题。例如图中红色桥梁(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座桥),从建成至今已经130多年,几十个工人不停的在桥两端做防腐维护工程,一直坚持了100多年。此外还要考虑大桥的绿色可持续性(通航、环保、规划、耐久性、碳排放)。
如何建设港珠澳大桥?林鸣说要尽量减少海上作业,要有敬畏自然的心,将海上工作变成岸上工作,现场施工变成工厂制造,工地现浇变成整体安装。大桥的建设要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把一千多吨的桥墩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将桥梁在工厂做好之后用大型船舶进行整体安装,最后用大型浮雕进行一个个塔的整体安装。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需要将每节重8万吨、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的33节钢筋混凝土管,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在没有国外成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林鸣和他的团队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林鸣说,沉管安装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每一节都有不同的问题。第1节沉管安装花费了96小时,过程十分曲折;第5节沉管安装接头的麻绳,林鸣教授特意去了欧洲做实验测试麻绳;第10节安装深水深槽意外偏差9cm,停工整顿近百天,后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开工;第15节安装异常回淤2次回拖3次安装,历时156天;第20节安装遭遇异常波,施工人员突然摔倒;第25节基础施工设备疲劳连续故障,后停下100多天进行设备检修;第30节安装沉管基础发生异常沉降;最后一节是花费心思最多的,成功对接后发现有偏差,为了不留遗憾重新吊起进行再次对接,终于在第35次对接时成功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33节沉管安装完成后,隧道内可实现滴水不漏,成为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