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是毋庸置疑的三大增长极。
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会是谁?是“九省通衢”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是“向海出发”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一时间,版图之上“群雄并起”。
与其他实力对手相比,深居西南内陆的成渝城市群,纵有群山围困,依然能展露锋芒。
中国城市群分布及GDP对比 | 制图@杨宁&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重庆以江河为剑冲破群山的禁锢。而不借江河之力的成都,又是如何成功突围?
首先,成都凭借双流和天府两大机场的数百条航线,越过群山,拉起一张“云上高速网”。
成都双流机场,飞机划过,如丝的轨迹留在深邃的夜空 | 摄影师@凌源
此外,一条条穿行于大地之上的铁轨,吹响了“陆地集结号”,一列列满载货物的列车从四方汇聚成都,由此踏上通往世界的旅程。
请横屏观看,成都国际班列通道示意图。以成都为枢纽,可连通境内外100余个城市 | 地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列车集结之地,各色的集装箱停放,这里俨然成了一个陆上“港口”。
成都国际铁路港 | 摄影师@蒋小翼
坐拥这个港口的,正是成都市青白江区。
青白江,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然而,在它诗意的名字之下,却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01
光辉岁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悠久的农业文明中走来。当面临西方国家怀疑它“解决不了几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时候,一批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战士,分往西北、东北等地建立新中国的粮仓。
西南地区,成都平原自古便有“粮仓”的美誉。然而,依靠传统的农家肥已然达到了粮食增产的极限,而匮乏的交通让川外化肥“望而却步”。因此,在成都平原建立化肥厂成为紧要任务。
请横屏观看,青白江穿行于成都平原之上。北宋赵抃(biàn)入蜀为官,到此以江明志“吾志如此江清白”,“清白江”由此而来。后人沿用时则以“青白江”为名 | 摄影师@书是波
偌大的成都平原上,这座承载着非凡意义的化肥厂将会落在哪里呢?
成都东北部,青白江缓缓流淌,龙泉山斜贯而入,带来一片苍翠。
青白江区地形水系示意图 | 地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在这山水之间,则是一片沃野。
请横屏观看,从青白江区远眺龙门山 | 摄影师@周琦
这里春华秋实,世代耕种延续一方文明。
青白江区部分重要出土文物,距今4000多年前,青白江区境内已有人类生息繁衍 | 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博物馆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这里千年古城护住一方烟火,四方院落仿佛定格了千载光阴。
城厢古城,传承1400多年县域格局,有老成都的“影子” | 摄影师@蒋小翼
圆了“百年铁路出川梦”的宝成铁路,向北穿越青白江,在江畔设立“青白江”站。列车的轰鸣声,打破了这方土地上,沉寂、悠长的农耕岁月。
宝成铁路青白江区段,现已是重要的中欧班列货运通道 | 摄影师@书是波
1956年,在车站的东南方,一片空旷的田野上,我国第一个国产中型氮肥厂——四川肥料厂(四川化工厂的前身)破土动工。
有了化肥,还得有制造农具的钢铁。两年之后,在川化的西北方,成都钢铁厂(攀成钢的前身)开工建设,以108 天出钢的速度终结成都“有粮无钢”的历史。
朱德委员长视察川化,川化是“一五计划”时期重点建设的大化肥项目之一 | 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档案馆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混杂着一代工人的血泪和汗水。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最后以厂为家。
1960年,因厂区市政管理的需要,以“青白江”为名建立行政区,“成都市青白江区”正式出现。
川化上世纪60-70年代总厂大门 | 图片来源@唐兴泽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川化和攀成钢像是强力磁极,吸引化工、机械等工业向这里集中。1965年,全区工业企业已达50家。在众多工厂里,川化和攀成钢无疑是两大龙头,带给了青白江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荣光。
70年代,川化建成国内第一套大化肥装置,可年产约48万吨氮肥(俗称“尿素”)。规模化制肥大大降低肥料成本,让改革开放后,热情高涨的农民用得起化肥,增得了粮产。
川化大化肥装置全景图 | 摄影师@唐兴泽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而另一边的攀成钢,将生产方向由农用钢材调整为建筑钢材,保障了西南地区大规模建设的钢材需求。
为了方便原料和产品运输,7条专用铁路直通厂区。一批批肥料和钢材从厂区装车可以直达川外。
上世纪70年代川化大化肥装置经铁路运输到达青白江车站 | 图片来源@唐兴泽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川化和攀成钢,一个为新中国输送了肥料,端着数千万人的“饭碗”,一个撑着葛洲坝水电站、泸州大桥等数个大国工程。
1990年,在川化和攀成钢两大利税巨头的推动下,青白江成为成都市首个财政总收入过亿的区。
上世纪80年代川化全景 | 图片来源@唐兴泽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火热的生产催动市政建设。厂区周围的“工人村”,楼房林立、学校、影剧院等文娱设施应有尽有,楼房内,水、电、气也是一应俱全。
川化职工俱乐部 | 摄影师@唐兴泽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从厂区到生活区,工人们两点一线的生活,规律又安逸。稳定、优厚的待遇留住了一代又一代工人。他们在这里就业、结婚、生子、退休……
青白江区工业建设时期诗句纪实 | 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档案馆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然而,就是这样平静的日子里,危机也在酝酿。
02
无畏转身
90年代,市场上价廉质优的产品层出不穷,而长期受国家计划管控的川化和攀成钢,面对汹涌的市场浪潮,显得有些“笨拙”,产品单一,生产效率低下。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原料价格上涨,市场低迷……传统工业陷入“寒冬”。五年之后,国家即对120个老工业基地下达了“停业”的通知,成都市青白江区赫然在列。
2014年,川化的生产线停止运作。一年后,攀成钢的最后一座高炉永久停炉。曾经占据青白江近七成工业产值的两大巨头,终是没能抵得过时代洪流。
攀成钢停炉前的“最后一炉铁水”,工人师傅用钢钎通炉膛 | 摄影师@秦继勋
2015年,青白江全区工业企业总利润-22.3亿元,严重亏损。这是两大国企巨头退出的“剧痛”。然而,这种“剧痛”并未持续。3年之后青白江区便扭亏为赢,它到底做对了什么?
早在新世纪初,青白江就着手布局新产业,将目光投向了玻璃纤维材料生产,引入台玻集团和浙江巨石两大玻璃材料生产龙头。当传统工业陷入亏损泥沼,新产业则逆势上扬。
请横屏观看,巨石玻璃纤维生产车间内景。“细如银发”的玻纤材料,强度高,被广泛用于航天、电子产品生产 | 图片来源@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
此外,半个多世纪的工业之路上,一批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它们以更加灵活的姿态面对市场浪潮,如成都天马铁路轴承以风电轴承生产实现高端转型,中国重汽成都商用汽车以“精品卡车”打入海外市场。
中国重汽成都商用汽车生产线 | 摄影师@白桂斌
更为可喜的是,川化和攀成钢也并未就此倒下。
川化,将它的庞大身躯,分解成众多小公司。随后,以仅剩的厂区土地为资本,与四川能源投资集团和华鼎基金合作成立华鼎国联,进入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以新能源产业的身份重新出发。
华鼎国联外景 | 摄影师@周琦
攀成钢关停高炉之后,一直在为消解自身的钢铁产能而奔走努力。在线下,建立钢材仓储、物流和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园区。在线上,打造钢材交易平台,带动了整个西南地区钢材的流通。
攀成钢工业互联网示意 |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一场无畏的转身,是继续前行的底气。川化和攀成钢两大国企改革转型的成功案例也被选入联合国《2019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历史转型中的中国人类发展 40 年》。
青白江区的转身也是成都的一个缩影。进入新时代,成都也在转身。众多老工业逐步退出,新产业接连引入。然而,高昂的交通成本拖慢了成都前进的步伐。
正在被拆的攀成钢高炉与远处静默不语的龙门山 | 摄影师@白桂斌
于是,这个被群山围困的城市,从公路、铁路再到航空,全力出击,让便捷的交通成为自己前进的底气。
青白江曾经的旧厂区,经过整改、拆迁,土地重新“留白”。这片铁轨穿行的空旷土地再一次被时代选中。2008年,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落地青白江。
青白江区交通图。城厢站为集装箱中心站,大弯镇站为散货站 | 地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两年之后,成都的集装箱货物开始向青白江汇聚。铁轨的周围,一个个物流园区铺展开来。
成都国际铁路港全景 | 摄影师@彭富成
在这片土地上,一列货车开出,一次货物交易,就是一个新希望。
这个新希望就像是早年植下的30万株树木,终会昂扬生长,多年以后,以一片繁茂的绿荫为青白江区增加一缕生机。
青白江区凤凰湖朝霞 | 摄影师@李静
这个新希望也像是凤凰湖畔的樱花树,终会花开有时,多年以后,以一场盛大的绽放为青白江区添就一抹亮色。
凤凰湖樱花,每年的樱花节,万千游客到此赴一场“春日之约” | 摄影师@周琦
03
陆上突围
2013年,一趟可以直达欧洲的货运列车——蓉欧快铁,从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出发。
火车的轰鸣声穿透破晓,穿透黑夜,划过西北的长风,一路向西,跨越9826公里,直抵欧洲,完成这趟旅程只需12天左右,比传统海运节省近一个月,运费远低于空运。
2021年中欧班列(成都-波兰斯瓦夫库夫)首发。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于2016年统一“中欧班列”品牌,蓉欧快铁改为中欧班列(成都)| 摄影师@白桂斌
2015年,蓉欧快铁双向开行。此后,法国的红酒、德国的汽车、意大利的牛肉、俄罗斯的木材……陆续抵达青白江,青白江正式成为“中国制造”与“欧洲风情”相遇的桥头堡。
进口汽车停放在成都国际铁路港 | 摄影师@唐寅
物流园区内,盒马鲜生、菜鸟等一批拥有成熟物流体系的产业纷纷入驻。
请横屏观看,成都欧洲产业城 | 摄影师@周琦
繁忙的铁路港上,青白江的活力又回来了。
成都国际铁路港集装箱中心站作业 | 摄影师@彭富成
2017年,青白江区以9.68平方公里的铁路港占据中国(四川)自贸区的一席。三年后,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入夜后的成都国际铁路港。铁路港昼夜不眠,货物可全天通关 | 摄影师@彭富成
铁路港、保税区和自贸区让货物流通成本大大降低。如果仅仅是让货物在此集散,那青白江就错过了这巨大的时代机遇。
成都国际铁路港集装箱,不同颜色的集装箱中装有不同品类的货物 | 摄影师@白桂斌
一批制造业嗅到了这个巨大机遇。在铁路港保税区,它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利用进口材料,面向欧洲市场,进行加工贸易。
成都国际铁路港保税区****TCL生产线 | 摄影师@彭富成
在铁路港的南侧,一座欧洲产业城平地而起,一个个标准化厂房为更多企业在青白江“安居”提供舒适条件。
请横屏观看,欧洲产业城标准化厂房 | 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欧洲产业城管理委员会
在铁路港北侧,一个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里,科研人才在此进行项目试验,中试出各类高科技产品,待有朝一日能让技术也沿着铁路向国际扩散。
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承载了“一带一路”的中试产业基地 | 摄影师@李静
依托铁路港,青白江区的产业实现“大蜕变”,物流贸易、智能制造、先进材料成为经济新亮点。
青白江区产业的“大蜕变” |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与国际化接轨的青白江区,传统农业也迈入了“科技赛道”,现代农业园点亮了曾经的乡野。全球最大的石斛种源库和基因库、世界最大单体食用菌工厂在这里也找到了适宜的“土壤”。
2021年,青白江区正式成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老工业基地”的标签终于粉碎在了时光里。
请横屏观看,绿树成荫的青白江区 | 摄影师@邓建川
借助“国际陆港”的优势,成都的汽车、电子产品等更加便捷地走向欧洲市场,改变了以往只能“借港出海”的困境。
在“成渝双城记”的背景下,成都与重庆联合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从蓉欧快铁到中欧班列(成渝)号,短短的几年时间,上万列货车昼夜奔驰,40多万箱货物在中欧之间往返。
从蓉欧快铁到中欧班列(成渝)年度开行量变化趋势图 |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在运送的货物中,除了电子产品和汽车,川茶、川果等小特产通过“拼箱模式”走进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
“多式联运一单制”模式下,成都国际铁路港实现水、陆、空物流一体化,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
如此明显的运输优势,让四方货物汇聚成都,由此踏上通往世界的旅程。拥有陆港的成都,与众多海港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
成都与主要港口城市对外贸易额对比 |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如今,成都早已摆脱了“蜀道难”的困窘,戴尔、联想等500强企业纷纷落户成都,“西南内陆城市”的标签,也渐渐从成都身上隐去。
2005年以来成都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量 |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群山围困住了土地,困不住成都平原上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向外连通的渴望。
千年前,蜀地先民翻越群山,仅凭着舟车之力抵达西域。那段古老的商贸历史藏在典籍的只言片语中,凝结在沉默的文物里。
东汉青铜马,哒哒的马蹄是先民远行的脚力 | 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博物馆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千年后,在青白江, 一座座亚蓉欧国家馆里,异域商品展列其中,人们与之驻留对视。虽然时空转换,但“相隔万里”的期待和惊喜是共通的。
青白江区亚蓉欧国家(商品)馆 希腊馆 | 摄影师@王进
青白江区,见证了蜀地新旧丝路穿越千年的相逢。奔涌的历史、更迭的时代,那从古至今的点点文明星光,也融汇成今日的青白江区。
千年古城中,一座新式的城厢会客馆,借古城的“飞檐黛瓦”之形,让往来的外宾一睹天府神韵。不久的将来,八方游客也能在此赴一场时空穿梭之约,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感知厚重的传统文化。
城厢会客馆,火热的元宇宙产业也将在城厢古城落地,新时代潮流与古城文化融汇 | 摄影师@蒋人可
一片沃野上,旧工业的高炉退去,新时代的高楼兴起,又一代人的家园建立。
青白江区文体中心,建筑的两翼像是青白江区的“腾飞” | 摄影师@周琦
时代不可阻挡地向前,变幻的时代下,唯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各种方式铭记着他们的时代。
凝结千载光阴的古城中,流传着仁人志士的故事,也有寻常百姓的家常。
绣川书院,始建于北宋,培养出众多大家,如辛亥英烈彭家珍、川剧鼻祖魏长生、现代诗人流沙河 | 摄影师@柒哥
绿荫之中,不忍拆除的旧高炉熔铸了几代职工们青春的勋章。
青白江区长流河工业遗址公园 | 摄影师@熊志鹏
如今,飞驰的中欧班列将会成为新一代的家园记忆,被新一代的诗人吟唱:
“中欧班列,起程中土,泂(jiǒng)穿西风咽喉。
黑夜与白昼,杀出熙攘。
反复搬运春花秋月,如东风破。
岁月不是丝带,如一把苍凉的战刀。
世界,只是距离的上一秒与下一秒。
没有拦路的沙子,没有上天的云梯。”
在青白江区,世界曾是那么远,如今又是这样近。
上述诗句选自青白江区现代诗人羊依德的《世界是上一秒与下一秒的距离》,请横屏观看,晨曦中的青白江城区 | 摄影师@周琦
- 本 文 创 作 团 队 -
撰稿 | 清流
图片 | 徐鹰
地图 | 陈志浩
设计 | 杨宁
审校 | 向不像、王逻辑
封面摄影师 | 李静
本文特约合作单位: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 青白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成都市青白江区志[M]. 成都出版社, 1990.
[2] 成都钢铁厂著. 成钢志 1958-1984 [M]. 成都钢铁厂, 1984.
[3] 政协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员会编. 青白江文史[M]. 1991.
[4] 政协成都市青白江区学习文史委员会,成都市青白江区档案馆编. 青白江记忆工业篇[M]. 2018.
[5] 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党史研究室编. 中国共产党青白江100年历史大事记 1921-2021[M]. 2021.
[6] 税清静著. 新丝路——从成都出发[M].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17.
[7] 单静, 张乔楠著. 中欧班列: 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试验场[M]. 中信出版社, 2019.
[8] 蒲仕明. 四川:"川字号"集结,从青白江走向世界[J]. 一带一路报道(中英文), 2021(3):32-35.
[9] 马飞跃.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思考——以成都市青白江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例[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4(6):3.
[10] 何洁. 成都市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城市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