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的奇台射电望远镜
正式奠基开工
奇台射电望远镜项目效果示意图
来源:新疆天文台
建成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
精度最高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
可以在纳赫兹引力波
黑洞、暗物质、天体及生命起源等
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
这一喜讯引起了
网友们的讨论和发问
那么提到望远镜,你了解多少?
奇台射电望远镜和“中国天眼”有什么区别?
奇台射电望远镜高频波段覆盖范围超过“天眼”。虽然建设中的奇台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110米,而“中国天眼”FAST口径有500米,但“中国天眼”500米直径的反射面架设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沟里,是固定不动的,能够观测的区域有限;而奇台射电望远镜是全向可动的,这让奇台射电望远镜能够以极高的灵敏度观测四分之三的天区。
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模型图
图源: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
除了可以自由转动外,它还有望成为全球可动射电望远镜中口径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一直都遵循“口径为王”的铁律,不管是什么波段的望远镜,口径越大,就能看到更远更暗弱的天体,带来更多崭新的天文学发现,射电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同样如此。
台址地理位置有独特优势。“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在“中国天眼”开工建设之前亲自翻山越岭实地考察,走遍了西南地区以喀斯特地貌作为天然屏障的数百个坑地,历时12年,最终找到了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这个地方,作为中国天眼最理想的安身之所。
贵州平塘县“天眼”选址
图源:新华社
奇台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同样如此,据新疆天文台王娜台长介绍,研究人员历时多年,沿着天山选取了大概48个点位进行综合比对,最终在奇台县半截沟镇石河子村找到了理想的台址。这里远离人口密集区,地处山间盆地、射电信号干扰小、监测的水汽、风速等环境条件也满足望远镜长期运行要求。
天文望远镜为什么“看”那么远呢?
自古以来
人们对星空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古往今来的科学家们前仆后继地推进
探索天文望远镜的技术创新
将人类的目光从身边拓展到宇宙深处
图源:pixabay版权图库
1609年伽利略开始使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口径只有4厘米左右,目视成像倍率也只有30倍,但也使得人们首次突破肉眼限制对天体进行观测。
很快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改进了伽利略天文望远镜的设计,将望远镜的目镜由凹透镜改为一组短焦距的凸透镜,我国上海天文博物馆拥有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就是这种类型。
佘山天文台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
图源:中国物理学会期刊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天文望远镜口径的大小决定了收集光线的能力,进而决定了望远镜的分辨率和观察暗弱目标的能力。于是光学望远镜的口径越来越大,观测波段也从光学拓展到多波段。上海天文台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1.56米光学望远镜是一台卡塞格林式反射式望远镜,可以对天体稳定地追踪。
1.56米光学望远镜
图源:中国物理学会期刊
随着望远镜越造越大,望远镜镜片的加工也成为了困难,例如坐落在我国河北兴隆的郭守敬望远镜的主镜就是利用了多镜片拼接技术,让大口径望远镜从米级提升到数米级别。
郭守敬望远镜的主镜
图源:中国物理学会期刊
后来,为了克服大气湍流带来的图像抖动问题,科学家们将天文望远镜建设在人迹罕至的沙漠和草原;再后来,为了彻底摆脱大气层的影响,科学家们把天文望远镜从地面搬到了太空,以哈勃望远镜为代表的一批太空望远镜全天候地开展天文观测。
哈勃望远镜 图源:网络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中国物理学会期刊
长江日报、环球网、贵州日报
整理:董小娴
END
责编: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