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高校科幻校园新星巡展系列 第152期 索木: “现代人寿命这么长,总得干点什么吧,聊胜于无。”

高校科幻
原创
高校科幻平台官方账号,专注于科普科幻文化类文章的创作与传播。
收藏

**人物简介:**索木,19岁,学生,在sfw上上刊过三次校园之星,两次银河奖征文。现任上海大学科幻社社长。爱好:动画爱好者,深度学习爱好者,沙盒游戏玩家,航天爱好者,目前自学日语,3DCG爱好者。

**高校科幻:**您认为怎么检验一个科幻作品的价值?

索木:上来就是这么宏大的问题吗......

简洁准确而富有概括性的答案是:我不知道。

模糊一些的答案是:**价值是在比较中体现出来的,**而读者心中的评判标准千差万别,所以大概并不存在普适的,无关功利的价值评价体系。一个人只能回答“我喜欢什么样的作品”或“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但这是相当私人的评判。价值并不是这样的东西。

当然还有一些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实验性的评判理论:比如根据作者进行创作活动时投入的时间精力多寡来评判,或者更抽象一些,根据作品的信息熵的大小来判断......这些理论都还存在巨大的漏洞。

**高校科幻:**在您创作的作品中,最满意的是哪一个?灵感的来源于生活还是想象?你能讲讲该作品主要想给读者表达一些什么吗?

索木:《两个日出的故事》和《前往圣帕尔那》在我心里难分伯仲啊......前者是我比较认同的科幻作品,但故事性和人物塑造不好。后者在故事性和人物塑造上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尝试,但实在不怎么“科”——换成奇幻的皮可能效果还会更好。

《两个日出的故事》灵感来自清华大学出版社《核材料与应用》1.1.1“天然的核反应堆”一节。《前往圣帕尔那》灵感来自.....这么说吧,我喜欢核反应堆,我喜欢女孩子,我喜欢气氛忧伤的旅行。所以我想写一个有以上要素的大杂烩。

《两个日出的故事》想表达的是“可能性”,《前往圣帕尔那》想表达的是“群体的冲突与和解”。

抱歉说了两个作品,偏题了。但最满意的作品的确有两个,分不出一个。

高校科幻: 您写文章前会先列提纲吗?写作有自己文风吗?作品中情感的碰撞与您的个人经历有关吗?

索木:提纲,虽然在尝试列,不过好像目前为止列了提纲的写出来都不上很满意...文风和遣词造句风格,大概有意识地模仿马尔克斯吧。我想创作者在写故事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将自己实际生活的感触融入自己的作品里。情感的碰撞和个人经历有很深的关系。

**高校科幻:**对您来说科幻意味着什么?在您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索木:对我来说,科幻最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矢志不渝的生活态度而存在:**不断地思考世界的其他可能性。**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历史的或然性,以及未来的开放性。在这种意义上,写作是这种生活态度所致的一种行动。特别地,未来的开放性会导致更多行动:比如我的故事里经常出现的脑机接口技术,我从来没有把它仅仅当做是一种科幻设定,而是将其视作一种意义非凡的,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以后也希望能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或开发工作。

**高校科幻:**您有特别喜欢的电影吗?您在欣赏科幻作品时是否会出于科学家的本能分析其情节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呢?

索木:特别喜欢的电影,《攻壳机动队 Ghost in the shell》(押井守,1995)。“科学家的本能”言过其实了,最多也就是“理工科学生”的本能吧。

答案是会,但同时也会出于“浪漫主义者”和“内容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欣赏作品。我喜欢的作品大概会同时取悦这三个角度,但说实在的,能取悦其中任意两个也已经很不错了。

**高校科幻:**创作超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哪一个对于您来说更有挑战性?对于想要或刚刚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人有什么经验或建议可以分享吗?

索木:显然是长篇。因为我没有创作过长篇小说,而且相比短篇小说,长篇需要:体量更大的构思、细节,更加充实饱满的人物,丰富的世界观,以及难度随世界宏大程度指数增长的:自洽性。长篇需要更充沛的时间和持之以恒的耐心,以我现在的状态是写不来的。(笑

经验之类,多写多看听起来特别老套,但之所以会被几乎每一个写作者提起,是因为它们真的很重要。

没有足够的构思和行文能力,再惊人的点子也只能是点子。

科幻文学毕竟首先是一种文学。

高校科幻:看了您的作品《变形计》,感觉这与现实生活相似,如果大家都追随某一样事物的时候,你的坚守在他们眼中就成了异类,这时您会选择继续坚守本心还是被同化呢?

索木:很难说。让自己的主人公坚守本心的作者可能在现实中是个软骨头(只是举个例子,无实际所指),但这不正是写作活动的意义之一吗:将未能实现的可能性寄托于虚构世界之中。

当然你说这是逃避现实我也不否认。

总之我不好说我会不会,我只能说我想不想。

高校科幻在《前往圣帕尔那》中的仿生人,机器人和克隆人,您觉得在未来这几类**“****人”**都会在地球上普遍存在吗?

索木:不会。

从经济和实用性的角度来看,拥有人类外形和情感的机器人/仿生人,其适用范围只会局限于一些特定产业中。

再进一步,当人类能够将思维数据化之后,人工智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或者说人与ai的界限将荡然无存。彼时仿生人、机器人、克隆人的概念将荡然无存,只剩下不同材料的躯壳之分。

当然以上都是在未来社会经济结构仍然与现在相像的前提下讨论的。预测未来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很好玩。

高校科幻对高校科幻平台**/****社长专访栏目/**校园新星栏目有什么建议吗?

**索木:**首先感谢贵平台的辛勤付出(诚恳

建议的话......暂时想不出。感觉各位已经做得很好了

高校科幻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吗?

索木: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终极问题(以及,或许存在的,答案)!(笑

采访:梁子怡

编辑:梁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