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药半月谈 | 桑叶

药葫芦娃
原创
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合理用药等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 典故趣闻 ·

“农者食之本,桑者衣之源。”

值得肯定,桑曾为中华民族的衣食所需,立下了不朽功勋!桑椹可食,桑叶饲蚕缫丝。中华民族,看重一棵桑树的全身奉献,因此而有沧海桑田、桑梓、桑榆等念念不忘的桑文化。

春夏时节采桑叶可饲蚕,深秋霜降采桑叶供入药。秋天说桑叶,自然是讲它入药治病的故事。

桑叶治病,历史上有流传最广而为大家熟知的一则医案故事。它最初是由南宋洪迈(1123-1202年)在笔记体的著述《夷坚志》中为大家讲述的,因为有着典型意义,后来就进入医学与本草典籍中。

杭州有一座严州山寺,那儿曾住过一位游方僧人。所谓游方僧人,又称云水僧或行脚僧,即云游四方(步行参禅求道)而非固定于某处修行的僧人。这位僧人形体瘦弱,饮食很少,只要晚上一入睡,就遍身汗出,到第二天早上,衣服全都湿透了。他这种情况已经20年了,却无药能治。严州山寺的监寺僧(佛寺中主持寺务之僧,地位次于方丈)多识有法,告诉了这位游方僧人一种验方,让他试治。他只用了3天,严重出汗的老毛病就被治好了。那方法也简便易行:只不过单用一味鲜桑叶,乘露水采摘后,焙干为末,每日用两钱(折算今制6克)煮粥后,空腹服用。

桑叶治汗出,由来已久。但曾因为被误读,又在一段时期不被人熟悉,无怪乎它曾被看成是桑叶的一个特殊功效。

桑叶入药,最早出现在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它附于“桑白皮”项下,被列为中品,明确地记载为“叶主除寒热出汗”。因古代文献不加标点,曾被人错误地认为桑叶能发汗。对此,基于医学的实践与实用,历史上多次得到澄清,如清代张志聪《本草崇原》中说:“《本经》盖谓桑叶主治能除寒热,并除出汗也。”清代陈士铎《辨证奇闻》也有“桑叶……引经止汗”。

被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朱震亨(丹溪翁)在《丹溪心法》一书中记载:“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中医所谓的盗汗,是指入睡后不自觉地出汗,醒后即停止。《本草纲目》中有附方:“经霜桑叶,除寒热盗汗,末服。”《得配本草》也记载,桑叶“甘,寒。入手足阳明经。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去风热,利关节,疏肝,止汗”。可见,单用桑叶研末服用,可治出汗。

上海著名中医颜德馨教授曾治疗一位盗汗两年余的60岁妇女,别无所苦,饮食如常,惟觉精神疲惫。治用霜桑叶研末,米饮调服9克,早晚各服用1次,结果半月而愈,终未复发。该患者在用桑叶治疗前,曾用过益气固表法,后又改用滋阴降火等法治疗,均无效。原以为是久治不愈的顽疾,最终仅桑叶一味竟收全功。对桑叶止汗,颜德馨先生还介绍说:“先师秦伯未先生,亦喜用此味治头面出汗(俗称蒸笼头),确有渊源。”著名中医路志正在治疗盗汗、自汗时也常单用桑叶,多用9克至15克水煎服,或6克至9克研末服。

用桑叶治病,从嫩桑叶到霜桑叶,都是有过的。但实践经验说明,霜桑叶疗效更优。张寿颐《本草正义》:“桑叶,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欲其气之全、力之厚也,故入药用冬桑叶,亦曰霜桑叶。”

桑叶在现代中药学中被归为发散风热药,治疗风热感冒时最常用到,与菊花是最常搭配的药对。“把酒话桑麻”,滋补肝肾的著名成方桑麻丸,也是用桑叶(而不是桑椹)与芝麻为原料制备的。

· 药材来源 ·

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 性味归经 ·

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

· 功效主治 ·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适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克。

· 食疗推荐 ·

桑叶菊花茶

原料:桑叶6克,菊花5克。

做法:将桑叶与菊花一同放入茶壶中,加入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代茶饮用,可冲泡3~5次。

功效:平肝明目,清肝泻火。适用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亢盛之人日常频饮。此款植物茶饮兼有散热清肺润喉的功效,对风热感冒有一定疗效。糖尿病患者也可适量饮用。

说明:平时喜饮茶者,可于其中加入少量茶叶一并冲泡饮用,既具有保健作用,又能顾及自己的饮茶习性,更加适口。


评论
科普甘州区长安镇
举人级
😀
2022-10-31
陈海波65421
举人级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
2022-10-30
幽默的蓝天强哥
学士级
赞👍
202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