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生物小科普|鸟巢之迷

大河网
科普中国融媒发展省级试点项目(河南)
收藏

提起鸟巢大家都会想起路边高大的树木枝杈上的喜鹊(俗称老鸹)窝,尤其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树叶枯落后,又大又黑的鸟巢非常显眼,很远就能看见。但大家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冬季几乎看不到有鸟出入鸟巢,大家就有一个疑问,鸟巢不是鸟的家吗?天气这么寒冷,它们为什么不回家躲避严寒呢?今天我就有关鸟巢的问题给大家科普如下。

**一、**关于鸟巢的起源。

鸟类学家根据鸟类求偶行为提出一个假说,认为发情的雄鸟反复、不停的围绕雌鸟作鸣叫、跳舞等求偶炫耀动作,雌鸟也不停的面对雄鸟在原地转圈,所匍匐的地面就逐渐磨出一个坑窝,正好容纳它所产的卵,顺便就伏在上面加以孵化。世界上第一个鸟巢大概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还缺乏确凿的证据,因为至今世界上所发现的鸟类化石过于稀少,更没有发现鸟巢的化石。继而就发展到稍微复杂一些地面巢,就是在浅坑里面象征性地铺敷少数草茎或叶片,有的是薄薄的一层,有的就只横七竖八地放上一些草、棍,我国内蒙和(xijiang)草原上常见的一种地栖鸟类毛腿沙鸡就是如此。

**二、**鸟巢的功能

那么鸟巢究竟有哪些功能呢?

1、它首先能使鸟卵拢集在一块,让所有的卵能同时被窝内的亲鸟所孵化。

2、保护和保温作用,鸟巢内大多由植物纤维、兽毛和鸟羽等组成,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可以减缓由于孵卵亲鸟短期离开巢窝而使已暖热的蛋变凉。对于晚成雏来说,在刚孵出的头儿天,还不能使自已的体温保持恒定,很容易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改变体温,因而就需要亲鸟像孵蛋时那样经常地暖着它们,而鸟巢就起着减缓热量散失的作用。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能见到亲鸟伏在窝内,把两个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都伸展开,用自己的身体构成一个防雨的“伞”,尽管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巢窝内却是温暖如春。夏季烈日炎炎,也能见到亲鸟同样伏在自己的巢内,不时地煽动几下翅膀,还用嘴把蛋滚来滚去,原来这是在为鸟蛋遮蔽太阳和降温。可见筑巢是鸟类繁殖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由于很多鸟类能把巢筑在非常隐蔽的地方,再加以伪装,使孵卵亲鸟、卵和雏都更加有了安全保障。还有的鸟类充分利用它们的飞行优势,把巢筑在悬崖绝壁上或高高的树梢细枝杈间,使各种天敌即使发现了它们的巢,也可望而不可及,只得“望巢兴叹。

3、加深夫妻感情,促进孵化、育雏活动顺利完成。鸟类的筑巢活动,对于已经结成配偶的鸟类来说,是刺激它们的性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鸟类通过异性的刺激,特别是当开始建巢或在自己编制鸟窝时,由视觉和触觉等感官所发出的信号,通过脑的综合,能促进内分泌腺的加速分泌,从而使体内的卵细胞迅速成熟并排出,使繁殖行为不至于中断。很多鸟类是认巢不认蛋,它们一见到自己的巢就迫不及特地趴伏上去孵蛋,即使用人工方法把鸟巢中的蛋换成玻璃球或石头子,有些鸟也全然不顾照孵不误。人们用家鸡来代孵野鸡、孔雀蛋等,也是利用了这个特点。但如果毁掉了它的巢窝,孵卵行为就立刻终止。

4、筑巢活动能使已经配对的亲鸟始终处于性兴奋状态。即使是由雌鸟担任筑巢工作的鸟类,雄鸟也不时地献上一根根的树枝或草棍,不然的话就站在巢旁的树梢上变换着调门、发出各种娓娓动听的歌声。这些活动对于激发雌鸟体内的雌激素大量分泌、促进卵的发育和成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凡是雄鸟在这方面的活动不够积极的,常常导致中途散伙,造成繁殖失败。

三、鸟巢不是鸟的

人们常常以为鸟巢就是鸟类的“家”,这种理解不十分确切。对于绝大多数鸟类来说,鸟巢只是它们在繁殖期间为容纳所产的卵进行孵化和育雏而建造的临时性建筑。在孵化卵期间,由雌鸟或雌雄鸟轮流伏在巢内孵卵。不参予孵化卵的亲鸟在巢旁的枝头或地面栖息过夜,并担当警戒工作。在晚成雏鸟(出壳后没有羽毛、不能独立行走或飞行)出壳以后的头几天,由于还不能有效地保持体温恒定,在阴雨天和夜间仍由亲鸟伏在巢窝内来暖着它们。当雏鸟发育7~8天后,一窝雏鸟已将巢窝塞得满满的,根本没有亲鸟的立足之地了。等到幼鸟飞离巢窝之后,鸟巢的使命已经完成,并由于夏季的风吹雨打以及雏鸟粪便、食物残渣的污染,大多数鸟巢均已腐朽零落而被遗弃。所以严格地说,鸟巢并不是鸟类的“家”。如果我们认为所有鸟类在刮风下雨、日落天黑就回“家”,到安乐窝中过夜,那就大错了。

在非繁殖时期,大多数鸟类都是无家可归的。白天活动的鸟类,到晚上在什么地方过夜呢?大多是在黄昏来临时,飞到相当远的地方去寻找茂密的森林或灌丛,蹲在一根树枝上睡觉。有些鸭类或天鹅就栖息在湖面的安全地区,它们的“床”就是自己身上的那一套羽毛,颈项弯曲着,把头夹在翅膀里,漂在水面上睡眠。

那么有没有一年四季都栖居在巢窝里面的鸟类呢?有!但不很多。一般具备这几个条件:

1、首先必须是终年栖息在同一地区不迁徙的留鸟;

2、其次必须是多年配偶不变的鸟类;

3、此外,它们的巢窝材料应是经久耐用的。

目前已经知道的这类鸟有啄木鸟、一些麻雀和部分猛禽等。例如美洲有一对禿鹫在同一个巢窝内就住了36年,每年都往里面添加新巢材,直到一场大风暴将筑巢的大树干刮断为止。人们经过测量,发现这个鸟巢直径有2.74米,巢窝高6.1米,整个巢材的重量达到2吨,是迄今人们所知道的最重的鸟巢。

**四、**巢址。

处在不同生态位的鸟类必需选择一个非常合适的地点来筑巢,通常称为巢址。巢址的选择与每种鸟类的生活方式以及取食的地点有密切关系,例如在森林的树冠中栖息和取食的鸟类多在乔木的树冠部筑集:在灌木丛中穿来穿去的鸟类多在灌木或地面草丛中筑巢:在洞穴中营巢的鸟类一定要选择树洞或其他洞穴较多地方,幼林中就不见踪迹。就森林鸟类而论,一般喜欢选择森林边缘的疏林地区筑巢,因为这些地点的光线比较充是、昆虫比较丰富:密林深处通常不是鸟类理想的营巢地点。常在湿地或山谷小溪旁营巢的柳莺,是比较喜潮湿的森林鸟类,它筑巢所用的主要巢材是苔藓,这种植物也只在潮湿的地带才有。可见鸟类的营巢地点既与该类群生物特性有关,也是同一类群在演化过程中对于不同环境条件辐射适应的产物。

巢址选择可以由雌雄鸟类共同决定,也可以由雌鸟或雄鸟一方来选定,因种类而有所不同。在树洞里筑巢的啄木鸟、山雀、椋鸟和鳾等,就是由雌雄鸟一起在已占据的领域内,逐个逐个地检查树洞。遇上比较满意的巢址时,先是雄鸟钻进洞内看看,然后站在洞口附近不停地鸣叫,把雌鸟一步步地引到这个洞口,由雌鸟进去检验并作“最后决断”。如果雌鸟不中意,它会继续飞向另外的树洞,雄鸟也只好跟着它另寻新的树洞。如果雌鸟也看中了这个地点,它会和雄鸟不断地出入洞穴,经过一个时期的熟悉环境,就可进入筑巢阶段了。

不过有关鸟类选择巢址的资料并不很充足,主要是由于这个时期它们的活动非常隐蔽,也不大鸣叫,因而很难发现。同时在这个时期鸟类的警惕性很高,对外界干扰极其敏感,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仓皇出逃、远走高飞。至于树洞营巢鸟类,则由于它们大多是在冬季或早春即开始物色巢洞,加上树洞又是比较容易被发现,在它们长时间出入洞穴清理内部积存物的时候,比较容易发现。

鸟类所营建的巢窝,绝大多数种类只用来抚育一窝雏鸟即使象麻雀这样的一年能繁殖2~3窝雏鸟的雀类,也多是每一窝雏鸟各用一个新建的鸟巢,这就避免了由于在污秽的旧巢内继续产卵育维所导致的各种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的传播。只是在北极地区的一些鸟类,由于夏季短暂有时用旧巢继续繁育第二窝。

五、筑巢的季节和时间长短

鸟类筑巢通常在春季,寒冷的冬季已过,植物返绿,昆虫也开始活动,为鸟类繁殖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少数鸟类在冬季后期筑巢。

鸟类建造一个巢究竟花费多少时间?并没有严格的度。一般说来因种类,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异,并且与个年龄以及当地气候等因素有关。对于大型鸟类来说,筑巢的时间都比较长,有1~2个月之久,最长记录是用4个月时间建造一个巢。小型的雀类建造一个巢需要一周到两周时间。就同一种类的不同个体而言,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筑巢开始愈晚的,其营巢的速度愈快,当然巢的结构也愈粗糙,这特别常见于第一个巢因外力而被被坏、重新筑巢的种类,它们筑巢所用的时间少得惊人。有人记录到一种雀类竟然在一天内既筑好巢又将卵产于巢内。尽管这样的巢十分粗糙,但筑巢鸟类的辛劳程度仍是感人肺腑的。据估计雀类营建一个鸟巢需要叼来400-800根巢材,把它们编织在一起。有一个美洲金翅雀的鸟巢,它的直径只有13~15厘米,巢的干重为53.2克,但经过仔细地拆开、一根根地记数,总计竟有753根巢材。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灰喜鹊的筑巢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发现这一对鸟在四、五天之内共衔枝666次,其中雌鸟叼枝315次、雄鸟351次。从所叼巢材的次数来看,计有枯树枝253次、青叶154次、草根123次、牛羊毛82次以及泥团54次。从中可见鸟类建造一个巢,的确是十分浩大而艰巨的“工程”。

不少鸟类甚至已经进入孵卵和育雏阶段,仍然不断地向巢内添加巢材、编入巢壁里去。例如鹭类、鸬鹚、鸥和鹰等都有这种习性,能够一直添加巢材直到幼鸟离巢为止。

**六、**鸟巢的分类

1、按巢的数量可分为“独巢”和“群巢“两类。

大多数鸟类均为独巢或成松散的群巢。群巢在岛屿及人迹罕至的地区最为常见,其中如各种海鸟(企鹅、信天翁)、鸥类、鹭类、雨燕类及某些鸦科鸟类。

鸟类集群营巢的原因是:

①适宜营巢的地点有限。

②营巢地区的食物比较丰富,可满足成鸟及幼鸟的需要。

③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

这些原因中,可能“适宜营巢地点不足是主要原因。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大规模开发,适宜巢址的环境进一步减少,集群营巢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2、按鸟巢的结构特点,可分以下几种:

1)浅巢。如夜鹰把卵产在地上或树干间的浅窝里,或产在草地上一束野草或灌木的下面。丘鹬的巢也呈浅坑状,由干草、枯枝和干叶残屑组成,一般多利用灌木根旁的枯枝落叶堆作巢基,铺成2一3厘米厚。

2)泥巢。如家燕和金腰燕的巢,雌鸟和雄鸟轮流从水田等处啄取湿泥、稻草和草根,堆砌而成,大多建在房檐或横梁上。家燕的巢是半碗形,金腰燕的巢更精巧,略成半个花瓶形,所以叫做巧燕,而家燕则叫拙燕。

3)树洞巢。猫头鹰、鹦鹉、戴胜、犀鸟、鸳鸯等在天然树洞里做巢,它们在洞底用干草铺成皿形,窝中垫以亲鸟胸腹部脱下的绒羽。有些鸟如啄木鸟,由自己打洞做巢,它停在树上不到几天功夫,就凿成直径7-10厘米、深10厘米的树洞。雌性犀鸟在产卵前就进入树洞,用2~3天时间将自己的排泄物堆在洞口,雄鸟在外用湿土、果实残渣等,帮着将树洞封闭起来,只留下一个垂直的裂隙,让雌鸟伸出嘴尖,接受喂食。直到幼鸟快出飞的时候,才啄破洞口的封闭物而出。

4)洞穴巢。不少鸟类利用山岩间的裂隙及建筑物的窟窿作巢。如麻雀、山雀、山鸦等。麻鸭的巢常营在河岸的士穴、悬岩间,巢常离水有很长一段距离。蜂虎也常结群营巢于山地坟墓的隧道中。翠鸟常营巢于田野堤基的砂土隧道中,距水甚远,有时还用废弃的免穴作巢。

5)枝架巢。以树枝架成。比较简单的如鸠鸽类的巢,仅仅用几条粗疏的小树枝架搭,成平盘状的台巢,从巢的底下可以望得见巢内的卵。猛禽的巢则形成深的凹窝形。喜鹊的巢用树枝紧密地围着,顶上还有覆盖。乌鸦的巢和喜鹊的相似,只是顶上无盖。

6)编织巢。

①杯状巢是鸣禽最普通的一种巢形,通常筑在乔木或灌木的枝杈上,主要由禾本科植物的草茎和叶构成,巢外被有苔藓和植物的毛茸,巢内垫有细的草茎,兽毛、羽片和植物毛茸等。

②曲颈瓶巢,如文鸟的巢,用竹叶、松针、干草等编成一个球状的结构内垫嫩草,侧面有一个出入口,此处凸出,使巢呈曲颈瓶状。

③吊巢,黄鹂、绣眼等的巢呈吊篮式,由麻丝、碎纸、棉絮、草茎等编成,在微风中摇荡。

④浮巢,由水草搭成,浮在水面,隐藏在水草丛中,如䴙䴘的巢,水高涨时,它们的巢也会随着水面升高。

  1. 缝叶巢。缝叶莺往往选择芭蕉、香蕉、葡萄等大形叶片的植物,将一或两片下垂的树叶缝成囊袋形,有时还用草将叶囊的叶柄系于茎枝上,以防叶柄脱落时叶巢落地。缝叶工作一般由雌鸟担任,叶囊缝好后,内填植物绒毛于囊底,最后用柔软细草、羊毛、棉絮等修饰成一个致密的深杯状巢。

8)燕窝。金丝燕在海边的悬崖峭壁上用唾液夹杂着海藻胶结凝固成浅杯状窝。燕窝可供食用,最佳的燕窝整窝为唾液凝结而成,没有杂质。

**七、**筑巢雌雄鸟分工

1、由雌鸟完成,如鸭、雉、柳莺、山雀、蜂鸟等,雄鸟只稍帮忙,或完全不管。

2、由雄鸟独自完成,如黑啄木鸟和缝叶莺等。

3、雌雄鸟共同完成,鹳、苍鹭、山雀、麻雀等筑巢时,一般由雄鸟送料雌鸟搭造。还有家燕、黄鹂、啄木鸟等。

4、雌雄鸟都不筑巢不孵卵,亚洲和欧洲的杜鹃、美洲的拟椋鸟织布鸟等,把自己的卵产在其它的鸟巢中代孵化,这称为寄生巢。

5、孵化不筑巢。海雀和王企鹅等,它们或是将蛋产在光裸的岩石上进行孵化或是有其他特殊的孵卵办法。如王企鹅是以南极大陆的冰雪覆盖地为它的繁殖区,显然直接将卵产于地面是不利于卵的孵化,于是有着很独特的适应:雌鸟在繁殖季节只产一个蛋,当这个蛋刚刚下到地面上时,守候在旁边的雄鸟立刻跑上前去,用嘴把蛋滚到自己的脚面上承担起孵卵的使命。它那富有脂肪的腹部皮肤向下仲展出一个厚厚的皮褶,象鸭绒被一样从上面把蛋覆盖起来,连走路时也是翘起脚尖,以脚跟着地,左右脚一蹭一蹭地交互挪动,绝不让蛋掉落下来。责任心很强的雄企鹅就这样要过56天才孵化出小企鹅,整个时期可以说是“滴水不进”,全靠原来积蓄的脂肪来维持生命,这种对后代的保护和关怀实在令人感动。

太平洋的有些小岛上栖息着一种白燕鸥,它的繁殖习性更令人惊奇。雌鸟选择一根水平伸出的粗树干,然后在上面产一枚卵,每天孵卵直到幼雏破壳。它究竟凭借什么来使这枚卵在树干上获得平衡而不滚落下来呢?真是令人称奇。

(徐新杰 河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高级工程师)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曲一线
大学士级
阅读
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