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可岂止五千年,遍布祖国大地的古文明遗迹不断证明,我们的文明起源,远远早于这笼统的概述。
在距今8000年前左右的河南省舞阳土地上,曾经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身材高大,捕鱼打猎,修缮房屋,对风餐露宿嗤之以鼻,更喜欢在夜间屋舍内阖家享受晚餐,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酿酒、烧制陶器,并且懂得占卜,擅长音律,信仰太阳之神。
他们简直把原始部族的生活玩出了小清新!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演绎了新石器时代如此精彩的人类文明?
经过人类学鉴定,贾湖先民的人类遗体化石,男子身高在170~179.9厘米之间,除基因的决定作用,后天营养的助力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以和贾湖遗址相邻的裴李岗遗址为例,其先民的牙齿化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证据。研究人员在两具裴李岗遗址先民的牙齿上提取了38颗淀粉粒,这些淀粉粒主要来自于栎属、豆科和块茎类等作物,少量有可能来自粟黍类作物。
而在植物考古学研究中发现,贾湖遗址浮选出丰富的炭化块茎遗存,裴李岗遗址磨盘磨棒上也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块茎类淀粉。考古学家在贾湖遗址的房基或窖穴的一些烧土碎块内发现有掺和稻壳的印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和现代稻壳的形态学比较,认为属栽培水稻。这一发现再次将我国栽培水稻的历史,从仰韶文化证实的6000年前认证提前到了8000年前。
研究者提取了贾湖遗址中灰坑、房址等遗迹内的土壤,用筛网进行浮选,发现鲤科鱼类咽骨(齿)标本1128件,都是鱼类口腔内最大最结实的那块骨头,是吃鱼时必吐的鱼刺,也是保存可能性最大的动物性食物残骸之一。经生物学鉴定,这些鱼类化石能划分出11种鱼类,都属于鲤鱼科。可见,当地人民已经开始有选择性地捕捞鲤鱼。配合捕猎手段所带来的山珍野味,贾湖古人的蛋白质供应可谓充足。
考古化学家曾在贾湖遗址采集到的部分陶片中发现了一些残留物,经生物化学手段分析发现,含有一种酒类饮料特有的标志性沉淀物,其化学成分与现代食材所普遍含有的丹宁酸,以及一些古代和现代草药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相同,人类酿酒史从而提前到了距今至少8000年以前,也使贾湖成为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酿造酒类的古人类遗址。
贾湖遗址共出土25支骨笛,埋藏于15座墓葬之中,其中7座墓一墓2支,8座墓一墓1支。
经专家认定,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出土个数最多,且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制笛之前,贾湖人曾经认真计算,笛子制成后还运用打小孔的方法调整个别孔的音差,制作方法和过程与现在民族管乐器很相似,反映出贾湖人已经有了音与音之间差别的基本概念。
通常骨哨等发声管乐器,用作捕猎时诱捕猎物之用,而骨笛上普遍存在的5孔和7孔工艺,代表着其演奏音律的丰富度,先民对于声音的表达,已经到达艺术的程度,是非常高的文明水平,而这是在8000年以前,又是多么神奇!
(作者系大视野教育集团科技创新教育事业部策划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