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阜外医院蔡军、张慧敏等发表一项在101例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患儿中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的研究显示,2/3以上的大动脉炎患儿需要血管内介入治疗。
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5年时,在存活的患儿中,大约一半未出现并发症,近2/3需再次介入治疗。 研究者首次发现,围术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术前应用两天,术后至少用1个月)可降低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降幅达69%。 然而,同时进行外科手术(HR=26.5)和介入治疗失败(HR=3.65)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 多因素分析还显示,男孩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发生并发症或需再次介入治疗的风险是女孩的3.22倍,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增加1.52倍。在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儿中,男孩比例(18.8%)也明显低于未接受介入治疗的患儿(34.3%)。 此外,基线存在继发于高血压的视网膜病变(HR=3.41)、肺动脉高压(HR=3.64)也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 研究者发现,肾动脉或中段主动脉狭窄导致高血压、心衰、跛行是大动脉炎患儿需要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主要临床提示。 对于大动脉炎患儿来说,中段主动脉或肾动脉狭窄是需要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主要病变,但同时也是容易出现并发症或需要再次介入治疗的病变。 另外,基线存在视网膜病变、确诊延迟、累及降主动脉胸段的患儿需要置入支架。 研究者称,该是迄今为止关于真实世界儿童大动脉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最大规模研究。 该研究连续纳入于2002~2017年在阜外医院住院的101例大动脉炎患儿,入院时平均年龄16岁,平均延迟诊断1年。 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高血压(70.3%)、血压不对称(56.5%)、血管杂音(52.2%)、脉搏减弱(37.7%)、心衰(23.2%)。37.7%的患儿存在视网膜病变。 典型的病变包括血管狭窄(92.8%)、阻塞(62.3%)、血管壁增厚(29%)、血管扩张或动脉瘤(26.1%)、血管变窄(17.4%)。 68.3%(69例)共接受121次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95次血管成形术、26次支架置入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为96.7%,患儿平均接受3.1年随访。 接受介入治疗的病变累及血管主要包括肾动脉(52.9%)、中段主动脉(12.4%)、主动脉弓及其分支(27.3%)。 介入治疗后中位随访2.88年时,28例(40.6%)患儿共36处病变出现并发症,其中22处病变(17例患儿)在肾动脉或中段主动脉。17例(24.6%)患儿接受再次介入治疗。 在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儿中,5年无并发症生存率为50.7%,再次介入治疗下的生存率为65.8%;89.2%的患儿应用了抗炎药物,92.8%接受抗血小板治疗。 来源:Clinical Scenario and Long-term Outcome of Childhood Takayasu Arteritis Undergoing 121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s: The Largest Cohort over a 15-year Period.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2020 Jul 23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