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个人“碳账户”:个人减碳新工具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自“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已经开启了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征程。在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面前,个人碳减排的意义尤为重要。近年来,各地都在推广个人“碳账户”,让“减碳”正式进入个体时代。

什么是个人碳账户呢?

碳账户就是金融机构通过收集用户日常金融消费数据,来评估用户衣、食、住、行活动中的碳减排行为,形成碳账户余额。它可以应用在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各种节能减排场景中,用户可实时记录与查询碳减排数据,而这些碳积分既能兑换商品服务,也可用于支持公益。

个人碳账户的建设已经试点实施了多年。2019年,北京市交通委采取“政企合作”模式,用户在其App上以公交、轨道、步行、骑行等方式出行积累碳减排量,用户可通过自己积累的碳减排量兑换公交卡、代金券或将碳减排量捐赠给环保公益活动。

前不久,北京市的个人碳账本小程序正式上线,只需通过关联微信,市民就能拥有一个碳账户。市民骑行共享单车等绿色行为将被记录到碳账本中,获得的绿色积分可兑换地铁卡、骑行卡等。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万人参与了这种形式的减排,减排次数也达到了2亿多次,累计实现的减排量也达到了10万多吨。

个人碳账本在帮助公众养成绿色行为的同时,也在倒逼企业低碳减排。例如部分外卖行业使用过多的包装和一次性餐具,这种情况有可能因为公民的绿色行为而发生改变。

从现阶段看,个人碳账户等碳普惠机制的意义在于引导消费者在消费决策过程中更加倾向于绿色消费,让消费模式更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从长远看,个人碳账户还起到了培育作用,通过将碳减排行为和碳账户余额价值量挂钩的模式,引导个人参与碳权价值积累。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