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那些年把你喂胖的神秘 “隐形糖”

达医晓护
原创
通过医学科普让老百姓真正做到“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060 篇文章

相信不少人一看题目可能会懵圈,糖就是糖,怎么还隐形了呢?日常生活中的白砂糖、冰糖、红糖,不都是包装上明明白白的大写“糖”字嘛!是没错,不过这只是你看到的一小部分添加糖。还有很多你看不见的,也就是所谓的“隐形糖”。

举个例子:比如,早上我们办公时给自己冲一杯可以美容养颜的蜂蜜柠檬水;饭后喝一杯有草莓清香又可以调理肠胃的风味酸奶;下午尝一块松软香甜可以饱腹的慕斯蛋糕;晚餐后电视机前来一点酸中带甜可以解馋的蜜饯果干。这一天享受着美味和人生,感觉一切是那么美好。确实如此,可曾想过相伴你这整天的,不只是眼前食物,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隐藏的问题——隐形糖摄入过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隐形糖,医学术语也叫游离糖。在我们生活中,糖分为两种:非游离糖和游离糖。非游离糖是天然存在于新鲜水果中的果糖、蔬菜中的糖和奶类中的乳糖及谷薯类中的淀粉,对人体危害较小。而游离糖对身体危害就大了,它是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果糖、葡萄糖等)和双糖(麦芽糖、蔗糖等)。有人问了,那蜂蜜、糖浆、果汁呢?其实它们也是游离糖。即便是市面上宣称100%天然、健康的浓缩果汁也是游离糖。简而言之,凡是我们食品中额外需要添加的糖,都是游离糖。

清楚了概念之后,我们先来揭秘隐形糖的“神秘”之处:

(一)隐身术

游离糖藏的地方可多了,如果只认为存在于饮料、糖果、蛋糕、饼干、蜜饯等甜食中,那就小觑它的本领了。事实上,不甜的加工食品中,也有它的踪迹,如番茄酱、酸奶、咖啡、膨化食品、芝麻糊、核桃粉等等。

(二)欺骗术

游离糖极易被人体吸收,而且又不提供相应饱腹感。换句话说,就是纯能量食物,给你“空热量”。人们会因为它的甜味而上瘾,一不小心容易吃过量。摄入过多也就会降低其他低热量营养食品的摄入及吸收,破坏膳食平衡。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学研究证明,游离糖摄入量越多,患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越高。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跟龋齿、近视等发病率有关联。为了更好理解游离糖与相关疾病的关联,我们以含糖饮料为例,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含糖饮料多含有大量果糖,比如橙汁含糖量7%、可乐含糖量9%、梨汁含糖量10%,还有爽口甘甜的甘蔗汁含糖量甚至高达17%-18%。人们常说碳酸饮料不健康,其实并非是碳酸本身,而是里面的游离糖。再来看果糖代谢情况,因为不依赖胰岛素,能通过氧化直接进入糖酵解阶段,所以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进一步增加肥胖发生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发布的《成人和儿童摄入量指南》中提出,儿童游离糖摄入量应减少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内,最好的情况是下降至5%以内。健康中国(2019-2030)提出“三减三健”,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国外一些国家已采取财税措施保护人们免受不健康产品的影响。例如,匈牙利对高糖、高盐或高咖啡因的包装产品征税;澳大利亚对含糖饮料征收20%的额外税;墨西哥在对含糖饮料的消费税征收10%以后,含糖饮料的销售额下降了12%;美国对含糖饮料征收1美分/盎司的税,在2010-2020年间节省约171亿医疗费用支出。菲律宾、英国和南非等国也宣布含糖饮料征税的计划。WHO推荐的对含糖饮料征税、限制向儿童发布食品广告的措施在我国尚未得到重视,而且针对含糖饮料消费的研究明显不足,针对含糖饮料的消费限制政策和措施更少。

因此,我们要做自身健康的主人,减少对游离糖的摄入。在选购食品时,不妨看一下它的配料表。配料表中原料顺序是从多到少,如果前几位就能看见“白砂糖”或“果葡糖浆”、“果糖”之类,就要格外注意,正是这些隐形糖会悄无声息把你喂胖。除此之外,多吃新鲜水果替代果汁来的更健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魔法姐姐 莉莉

评论
润雨细无声
举人级
我们要做自身健康的主人,减少对游离糖的摄入。在选购食品时,不妨看一下它的配料表。配料表中原料顺序是从多到少,如果前几位就能看见“白砂糖”或“果葡糖浆”、“果糖”之类,就要格外注意,正是这些隐形糖会悄无声息把你喂胖。除此之外,多吃新鲜水果替代果汁来的更健康。
2022-11-01
汤丽娟t
秀才级
记住啦,谢谢😊
2022-11-01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学士级
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