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长江江豚科考日记:感受酸甜苦辣,勇于上下求索

中国科普博览
原创
中国科协、中科院携手“互联网+科普”平台,深耕科普内容创作
收藏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王睿龙(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2022 年 9 月 19 日,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正式启动。本次考察是继2006 年、2012 年和 2017 年后第 4 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也是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首次流域性物种系统调查,对于长江江豚乃至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学还未明确考研志愿时,《远逝的长江女神:搜寻最后的白鱀豚》一书为迷茫中的我指引了方向,书中所描绘的2006年第一次长江江豚科考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之后,我如愿考入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为了鲸类研究保护的一份子,也非常荣幸能亲身体验这次五年一度的2022长江江豚科考。作为一个刚入学的博士研究生,被郝玉江队长委任为宜昌至城陵矶江段目视考察组的负责人,我自觉身上的责任越发重大了。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早在启动前,考察的仪器配备,队员的食宿、物资、交通等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安排了。但受到疫情的影响,前期的准备工作往往会有很多不确定性。面对行程的变动,队员们又会迅速地聚在一起商讨,决定下一步的对策。为了减少与岸上的直接接触,同时保持对科考的专注,队员们都自觉选择了方便食品作为午饭。更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在之后的航程中都乐在其中,还争相代言起最喜爱的食物,每天船舱中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特附一首小诗记录这段科考时光:

迎风穿雨出清江,

值班站到冰凉凉。

回舱亿口小零食,

开开心心又上岗。

在我所负责的目视考察部分,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但经过所有队员通力协作,它们都被一一克服。在登船实际操作时,我们发现目视平台的安全设施存在一些问题,因为025船上只有最高的第4层甲板可以满足目视考察的需求,而此处并未安装护栏。第二天上午就要启航了,必须要有一个兼顾安全与视野的平台!科考队员紧急商讨,张旭光政委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安全带,这样可以把左右两边的负责观察的科考队员牢牢固定在船上。但是中间负责记录的队员还没有一个理想的记录台,经验丰富的张新桥博士说了他的设想:把一个下部镂空的桌子和小凳子固定在甲板前部的一个狭小空间。但是去哪寻找合适的桌凳呢,定做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就地取材!我飞快的跑到趸船上,开始扫视四周,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钢板焊接成的长方形桌子。在众人的合力下,它被搬到顶层甲板,严丝合缝地放入了那个狭小的空间。然后我们把凳子固定,大家轮番试坐了一下,居然还出人意料的舒服。就这样,问题一个一个被顺利解决。9月19日上午8时,随着一声汽笛,考察船缓缓离开沙市水政码头,所有人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在科考过程中,考察的记录方式也有所改变,把传统的纸质记录的代码都整合到电脑软件中,大家不用频繁的去翻找目视代码的含义,也省去了将数据电子化的时间。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考察队中有很多年长的成员,对他们来讲使用软件的学习成本甚至要高于纸质记录。对此郝玉江队长提出了一个想法,挑选年轻的队员做专职记录员,与其他目视观察者独立轮班。在确认好不会对实验设计造成影响的前提下,我们采取了这个方案,并连夜对记录者进行了培训。另外,还要在户外多变的环境下保证电脑的正常工作,以及所搜集数据的安全。我们把电源线接到工作台,给电脑做好了散热,又经过几天时间不断优化,把收纳箱侧放,再用橡胶绳固定在桌子上,给电脑提供了一个防风遮雨又遮阳的空间。最终,我们的电脑记录全程顺利,没有出现想象中电脑“阵亡”的画面。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在科考中每个人的心情大概是不同的,但我想应该都有开心、激动和陶醉。而对我来说,这次科考还有着紧张,我深知我的责任和压力,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唯有全力以赴的去面对。幸运的是,在科考过程中,我得到了大家强有力的支持与鼓励,而我的工作能力也迎来了小小的进步。最重要的是,我登上了江豚考察的科考船,结识了我在科考故事中读到的优秀科学家,并且与他们一起,也在江豚的保护事业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孙晨宇)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刘海飞123
少师级
已阅读
2022-11-03
善于表达的波澜壮阔大
秀才级
点赞
2022-11-09
科普62e8984999dff
进士级
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