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长江江豚科考日记:十年陪伴,十年保护,十年成长

中国科普博览
原创
中国科协、中科院携手“互联网+科普”平台,深耕科普内容创作
收藏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万晓玲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细细算来,我与江豚相识已逾十年。

2011年的大二暑假,我作为志愿者跟随白鱀豚馆的研究生们在鄱阳湖区周边县市进行渔民问卷调查,并在洪湖新螺段参加豚类目视考察。那是我第一次实地了解江豚的生存境况,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野生的江豚。也是那一次经历让我后来选择报考水生生物研究所,加入了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

2013年11月,我参加了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发起的“为江豚来奔跑”活动。当时我抱着募捐箱穿梭在参加长跑接力的人群中,一位男学生把20块钱投入募捐箱时对我说:“我应该相信你们”。听到他说的话,我顿时泪目。后来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我。时至今日,我依然会记得他捐款时毫无戒备的信任以及支持江豚保护的赤子之心。那也是我的初心。

万晓玲在进行豚类目视考察(2011年8月于洪湖新螺段)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过去十年间,我有幸参加三次“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分别在鄱阳湖(2015年3月)、天鹅洲(2015年11月)和安庆西江(2016年4月)参与江豚种群普查及筛选,并作为样品采集组成员协助完成任务。

遗憾的是,我还从未参加过流域性的长江大考察。在得知有机会参加今年的考察工作时,我的内心充满无限的期待,期待着能够沿江眺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苍茫空阔,感受“落霞与江豚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致远。但是同时又很紧张,毕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担心自己在收集水环境信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差错从而错失采样的良机。

万晓玲(右一)在收集江豚呼吸孔样品(2015年11月于天鹅洲)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就这样,满怀着期待和紧张的心情,作为洞庭湖湖口至鄱阳湖湖口江段的考察队员之一,我参加了9月19日上午九点于汉口江滩武汉渔政趸船举办的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湖北省启动仪式。领导授旗和队员集体宣誓环节庄严隆重、仪式感满满,我深藏于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上午九点半,“中国渔政051”和“中国渔政026”两艘科考船从武汉拔锚启航,逆流而上。我们的科考小分队将从武汉上行至长江城陵矶洞庭湖湖口,然后下行至鄱阳湖湖口,最后返航武汉。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水环境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探究环境DNA研究技术在江豚种群分布调查中的应用。为了防止外源DNA污染,我在样品采集和预处理过程中需要对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因此,与需要在甲板上接受风吹日晒的目视组和声学组队员相比,我可以极为舒服地在船舱内完成工作。

然而,整个采样和处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是,在临出发的前一天,有机玻璃采水器掉到了码头水泥地上,顶部的盖子直接摔裂了。郑劲松老师用502胶水将其固定,并委托安雪师妹在出发当天带到船上,同时又委托周硕老师带了一个备用的不锈钢采水器。

似乎是为了印证“好事多磨”这句话,出发后的第三天,这采水器又出了小毛病——另一位老师帮我采水的时候发现采水器总是打不满,提上来一看才知道,原来底部密封的盖子松动了。我赶紧取来备用的不锈钢采水器,大家一起帮我系绳子和扎带,并及时地在特定断点取了两桶水。本着严谨周密的科考态度,第四天,科考船路过武汉江段的时候,郑劲松老师又委托安雪师妹带来一个新的有机玻璃采水器以备用。

好在我并非一人在战斗,面对困难,同行队员们彼此依靠,互相帮助。在我过滤水样的时候,过滤泵里进了少量的水。正巧当时队员李梦宇在船舱休息,他帮我把过滤泵卸下来并擦干了里面的水滴,还帮我安装了过滤泵上脱落的脚垫。

就这样,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也算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所有断点的水环境样品采集和预处理工作。这次野外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突发状况都是我以前从未遇到过的。这次经历也提醒我,野外水上采样机会弥足珍贵,需要格外谨慎和细心,要未雨绸缪、充分做好实验器具和耗材储备,还要有团队协作精神。

梅志刚副研究员(左一)和戴银根研究员(右一)帮忙采集水样

(图片来源:周硕)

把过滤好的水样滤膜放入95%乙醇进行保存

(图片来源:孙晓冬)

此次考察中唯一遗憾的是,我未能参加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江豚考察。从古至今,人们用无数的诗词歌赋吟咏长江流域上两颗明珠——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浩繁博大与生机勃勃。特别是,鄱阳湖滋育着占有长江江豚自然种群一半左右的江豚种群。

然而近两个月来,由于高温少雨,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鄱阳湖的江豚安危牵动着每一个爱豚人的心。虽然人类在大自然灾害面前极其渺小,这一次我却坚信今年“涸辙之鲋”的江豚能够挺过极枯水位的考验,坚信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帮助江豚在极端天气的自然灾害面前绝处逢生。

科考小分队队员们与武汉长江二桥合影

(图片来源: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在科考休息的间隙,我常站在船侧看船后白浪翻滚,看江面百舸争流,看远处两岸青山,便愈加觉得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十年前,我们几个大学生和研究生趁着渔民休息的午后挨家挨户去访问调查。那时候,许多渔民还不知道江豚是保护动物,其中一些还在忙着修整出船要用的滚钩和电网。十年后,渔民们上岸变身护豚人,在他们曾经捕鱼的水域协助巡护江豚。十年前,在江豚保护研究的路上我们还是孤勇者,十年后,这条路上我们已经有了众多同路人。从这次参加科考的单位组织数量和人员规模可窥见,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江豚保护时代已经到来。

过去十年间,江豚陪伴我从桃李年华步入而立之年,从研究生入学到博士毕业,而我也见证了江豚从鲜为人知到众所周知,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从立足武汉到闻名世界。在我与江豚相识的第二个十年伊始,参加这样一次难忘的大规模江豚科考弥补了我过去十年的遗憾,也开启了我对下一个十年的展望。期待下一次科考,期待我与江豚有更多的十年,期待十年禁渔显成效,乘舟卧听豚逐浪。

(编辑:孙晨宇)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