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服中药 学问多

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台
汇集海量科普资源,打造高质量科普平台,促进科普传播。
收藏

服中药忌口有说道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吃药不忌口,神仙也发愁”,这道出了服药忌口的重要性。祖国医学治病用药,讲究忌口。忌口的目的是避害就利、调摄饮食、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人们日常食用的鱼、肉、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本身都具有各自的性能,服用不当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清代章穆所撰《调疾饮食辨》一书中说:“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在忌口中,除一般要求避免食用辛辣炙爆、肥甘厚腻、腥臊异味等刺激性食物外,还要重视以下几方面。

1.服药时一般宜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患者的肠胃负担,影响患者恢复健康。脾胃虚的患者,更应少食此类食物。水肿、消化不良、泄泻者,应忌食坚硬、煎炸、生冷食物。热性疾病,应禁用或少食酒类、辣味、鱼类、肉类等食物。酒类、辣味食物性热,鱼类、肉类食物有腻滞生热生痰作用,食后助长病邪,使病情加重。服解表发汗、透疹药,宜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冷物、酸味均有收敛作用,能影响药物解表透疹功效。服温补药时,应少饮茶,因茶叶性凉下气,能降低温补脾胃的效能。吃镇静、催眠等药物的前后都不宜喝茶,更不能用茶水送服这些药物。

2.服用清热凉血及滋阴药物时,不宜吃辣物。在中医辨证为“热证”的患者(如有便秘、尿少、口干、唇燥、咽喉红痛、舌干红、苔光剥等症状),进食辣的食物会增加热现象而抵消清热凉血药(如石膏、金银花、连翘、山栀、生地、丹皮等)及滋阴药(如石斛、沙参、麦冬、知母、玄参等)的作用。

3.根据所用药物的性质、特点,确定忌口。如服用甘草、苍耳、乌梅、桔梗、黄连、吴茱萸,忌食猪肉;服用地黄、首乌,忌食葱、蒜、萝卜;服用蜂蜜,忌食葱、豆腐;服用丹参、茯苓忌食醋;服用苍术、白术,忌食桃、李;服用土茯苓、使君子,忌饮茶;服用荆芥,忌食鱼、虾、蟹等海鲜;服用鳖甲,忌食苋菜;服用厚朴,忌食煎炒豆类食物;服用人参、党参,忌食萝卜,因为萝卜有消食、化痰、通气的作用,而人参、党参是滋补性药物,这样一补一消,药效就抵消了。

4.药物与食物搭配不当,则会降低药效或失去疗效,甚至会增加中药的毒性反应。因此,凡口苦咽干、烦热不安、大便秘结、血压升高、神衰不宁、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一般要忌食生姜、大蒜、韭菜、大葱、羊肉、狗肉、胡椒等食品;凡有脾胃虚寒、手足冰凉、大便溏薄、血压偏低、心动过缓之证者,要忌食西瓜、冬瓜、萝卜、绿豆、生梨、甘蔗、蜂蜜、鳖等生冷寒凉、滋腻、粘滑之食品;凡热缠身、畏寒发热、头痛心烦、便秘尿黄、口舌溃烂、疖疮肿瘤者,忌食竹笋、豆芽、丝瓜、韭菜、茄子、虾、蟹、螺、蚌之食品。

总之,忌口要恰当,必须根据疾病、药物和食物的性能特点来考虑,不要忌得过多、过少或忌错,而要从有利于发挥药效、缩短病程等方面着手。

服中药的“良辰吉时”

如今,看中医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更喜欢服用中药来调治身体。但是,服药也有“良辰吉时”,尤其是中药,服用时更有“黄金时间”,在“黄金时间”服药对恢复健康更有益。

一般来说,上午9时和下午3时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最佳时机,此时服用中药最佳。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以后,按上述时间服用中药更为有益。

另外,中药有甜、酸、苦、辣、咸五味,不同药性的中药,讲究不同的服药时间。治疗虚证和肠胃病宜饭前30~60分钟服药,这样可使药物不为食物所阻而充分、及时发挥药效。治疗肺心病和其他一般疾病通常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

补益身体的调理药宜在上午10时半空腹或下午4时半空腹时服下,更利于身体的消化吸收。助消化药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宜饭后服用。泻下通便的药宜空腹服用,其中大黄、元明粉、火麻仁等通便泻下药物宜在凌晨和白天服用。安神、镇静类药物,宜于睡前30~60分钟服用,才能及时发挥作用。

中药汤剂别过夜

有些人煎煮中药,喜欢把药液分成几次服用,当天服不完,就留到次日服,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将药液存放过久,不但会降低药效,而且药液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其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药液发馊变质,患者服用后对身体健康不利。

中药过敏反应不可小觑

在生活中,中药的过敏反应常被人们忽视,不少人以为中药是天然的、无副作用,且药性温和,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多用一点无妨,以致一些有过敏性体质的人都爱服用中药调理。殊不知,中药与西药一样可以引起过敏反应,有的过敏反应还相当严重,患者甚至因过敏性休克而死亡。中药致过敏反应与用药者的体质差异有关,如用药者的遗传基因及免疫系统等差异。中医认为应归于正气不足、外邪内侵,若患者属于过敏体质,则无论是中药煎剂、中成药,还是外用、肌肉注射的“合成”性中药制剂,都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一般来说,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虫类药物最易引起过敏。据统计,可致敏的中草药有100多种,其中植物类中药中鱼腥草、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龙胆草、番泻叶、丹参、苍耳子、红花、大黄、山豆根、三七、乳香、人参、紫草、葛根、辛夷、熟地、柴胡、益母草、川贝母、胖大海、鸦胆子等易引起过敏反应;动物类中药如白僵蚕、地龙干、蜂乳、乌贼骨、水蛭、蟾蜍等较易引起过敏反应;矿物类中药如冰片、雄黄、石膏等也可引起过敏反应。还有一类中药具有光敏性,如补骨脂、白芷、天竺黄、荆芥、防风、沙参等,患者服用后对光敏感性增加,可出现日光性皮炎等。中药引起的过敏反应与西药引起的过敏反应类似,一般包括全身过敏反应(表现为四肢麻木、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胸闷气短、血压下降等)、局部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腹痛、哮喘等)和皮肤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固定药疹、猩红热样皮疹、麻疹样皮疹、多形红斑、湿疹样皮疹等)。

为预防中药过敏,人们可到设有过敏检测项目的专科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患者用药前应详细了解药物成分、性能及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要遵医嘱,规范使用药服,切莫自行服用。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发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药,及时就医,进行脱敏治疗。

评论
醉卧松山石
少傅级
中华医药,博大精深。
2022-11-05
张平慎
少傅级
食物会改变药性,故需忌口。
2022-11-05
郝玉平
进士级
以关注
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