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文明特有的哲学思维和价值观。”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孙晓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医药来源于民间,这种文化的实质是一种农耕文化,其要义就是寓医于食。它提倡绿色的、自然的健康养生保健方法。中药有上万个品种,但绝大多数都是植物的枝、根、叶、果实等。这些植物药不仅能治疗疾病,还是老百姓吃得下、排得出、用得安全的食品。但是,老百姓在选择使用这种中药时,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养生保健书籍“鱼龙混杂”
孙晓生指出,养生是一门科学,方法很多,其核心是抗衰老。强身健体也是抗衰老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很多老百姓出于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提前预防的需要,开始购买养生图书学习养生保健知识,使得养生保健图书的需求量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打着“中医旗号”的养生保健类图书在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很多出版社抓住时机,出版了不少的健康养生书来迎合市场,宣扬健康生活理念,这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有一些书籍靠东拼西凑一些内容,或者凭空捏造一些养生理论,再冠一些所谓的专家之名,就成就了一本所谓的“权威观点”的健康指导书了。对此,老百姓却并不知情。面对如此多的养生书籍,不知该读谁的;保健方法多,各有各说法,不知该信谁的。孙晓生严辞指出,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术界浮躁风气盛行;二是发行商精于炒作;三是出版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孙晓生认为,以偏概全、以讹传讹的所谓“医学科普产品”对老百姓构成了误导,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养生类书籍显得尤为重要。
要学会“慧眼识珠”
孙晓生告诉记者,在选择养生保健图书时,应先看看作者是否有医学专业背景,其次,看是否是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一般出版医学图书的出版社在出版医学图书时,把关是非常严格的。但其他出版社出于多种原因的考虑,在出版图书时,要求会相对宽松一些。但是,涉及到有关药物治疗的图书时,因药物使用的专业性非常强,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方可使用。需要强调的是,写书出书应首先考虑科学性。目前,很多书的作者都没有学习医学的背景,出现问题也不少。如有书籍中提到大蒜的使用功效时,就违反了中医的基本原理。称大蒜有杀菌、清热解毒的功效,杀菌是对的,但“清热解毒”却是错误的。大蒜是辛温的药物,辛温的药物是不能清热解毒的,凉性的药物才是清热解毒的。学过医学的人都知道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但是没有专业知识的老百姓对这一常识是无法分辨的。另外,大蒜对疾病的治疗并非人人适宜的。还有板蓝根的使用,现在也炒得很热,其实,并不是所有呼吸道感染的人都可以用板蓝根来解决问题。
养生保健的基础是辨证施“养”
有人问,“是药三分毒”,运用中药来养生保健,不也是吃药,对身体也是有一定影响和副作用吗?针对此观点,孙晓生谈了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医理论的基础蕴含着中华文明特有的哲学思维和价值观,在运用中医药进行养生保健时,一是要学会掌握好中医药使用的剂量和度,让中医药“为我所用,而不是为我所伤”。如人参,人人都知道是好东西,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够适应吃人参。它的使用也是根据人体的需要辩证的使用,才能对身体有益。还有砒霜是一味毒药众所周知,但现代医学实践证明,如果掌握好了,它却可以治疗白血病。二是医术上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寒热调配、补泻兼施的配方原则与循序渐进、务除首恶的治病程序是相一致的。它的核心价值观,只能用“大医精诚”四个字来高度概括。
培养科普作家队伍“迫在眉睫”
“医学模式从以治疗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使健康教育变得格外重要。向大众传播健康的知识和理念,有助于百姓树立健康的意识、掌握防病治病的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远离疾病、强身健体,提高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孙晓生说,我国中医权威专家均有不少思想和著作,花费了很多心血,但大部分却不为人知。原因何在?
一是有医学背景的医生、专家在写科普文章时,注意了科学性,但可读性却不够强。很多的医生、专家只是在为学术而写非为传播而作。
二是专有医学背景的医生、专家在写科普文章时,注意了科学性,但可读性却不够强。如何才能能够让科学性、可读性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要找到这么一个平衡的支点是比较难的。但希望有医学背景的人士,能够多一点时间参加到科普普及的队伍行列中来。一些科普协会、科技志愿者、保健行业协会、媒体等,加大引导、宣传。相关部门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组织编写优秀的科普作品,在开讲座时,也要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现代话”才能让老百姓轻松接收和理解。
人物简介:
孙晓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专家库专家;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首席专家;广东省科普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擅长养生保健、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药产业链研究。著有《随诊余墨》、《药苑荟萃》、《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进展》、《海内外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汇萃》、《呼吸病》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