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重大风险背景下的人类世时代巨灾风险防范
孔锋
中国农业大学
摘要:化解重大灾害风险已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安全健康发展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人类世”时代的社会-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不同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产生了多种类型的联络网,最为典型的即是生产链和供应链。加之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变得更加脆弱;致灾因子的强度、种类更加多元化;承灾体脆弱性增加。这为巨灾风险衍化提供了多元化渠道,巨灾风险使得高度连通的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了超越灾区的风险,使其具有全球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在这种背景下识别和应对四类灾害风险,即可接受的灾害风险、可转化的灾害风险、需防范的灾害风险、罕见灾害风险,显得格外重要。巨灾风险治理中亟需在多尺度、多因素、多过程角度下,从多个防范级别上创造协同效应,有效的将巨灾转化成可以用现有合理方法应对的风险。同时,亟需研发应对不可接受的灾害风险事件的流程。
一、化解重大灾害风险迫在眉睫且正逢其时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即小概率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即大概率事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领域的“黑天鹅”事件有增加趋势,突出表现为巨灾,其影响具有全球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巨灾表现形式复杂多样,集中体现为多灾种、灾害链和灾害遭遇,在互联互通的全球化背景下,其影响超越了灾区本身,往往形成连锁联动效应。自然灾害领域的“灰犀牛”事件,如果不加以防范往往会通过高频次发生造成小灾大害的效应。因此,防范和化解重大灾害风险迫在眉睫,且正逢其时。
二、“人类世”时代环境压力呈井喷式增长
人类活动已经在地球系统上打下了明显的烙印。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和广度的增加,人类改变地球系统原有结构和功能的方式大大增加,以城市化为表征的人类活动开始使得地球系统变得脆弱。因此,诞生了“人类世”的概念,将其与更新世、全新世等地质时代划分开来,将人类活动提升到与地质时代同等级别的地质营力级别。人类活动已经深入影响到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在已经持续了200年的“人类世”中,地球环境发生的许多重要变化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例如改变大气成分、改变地表景观格局、改变生物多样性、改变各种生态系统等等。从人类发展与地球系统动力学来看,人类改变地球系统的能力急剧增加,对地球系统的影响高居不下,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在“人类世”时代除城市化之外,最凸显的一个特征即是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暖也成为当前全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气候变暖在短时期内加剧,超出以往任何历史时期,超出了自然变异的范围。人类活动将经过上亿年的化石原料、碳元素等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导致气候超出原有自然变化轨道,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这无疑是一场灾难。在“人类世”时代,人类面临的环境压力呈井喷式发展。地球系统到了一个新的状态,对当代文明造成了严峻挑战。
三、多样化巨灾风险威胁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
“人类世”时代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互联互通。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当今人们处于一个世界性的人口、商品、财富、信息和思想的不断交换之中,这种行为已然构成了复杂的全球性网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活动更加频繁,区域经济系统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不断加大。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非常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大大超过了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1990年世界商品贸易出口总额为3.49万亿美元,而到了2015年世界商品贸易出口总额高达16.48万亿美元,增加了4倍有余。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利益的同时,也为不利事件的快速传播提供了通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高。一方面,通过增加中间消费的可替代性能提高区域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恢复性;另一方面,由于相互依赖性的增加会导致自然灾害的空间级联效应变大,尤其是消极方面的。因此,亟需从全球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巨灾风险的分析与管理。
四、化解重大灾害风险的三大着力点
其一是加强决策者对巨灾灾害连的研判能力。灾害及其影响的复杂性特征给决策者在灾害处置中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快速做出准确有效科学的决策有待于研判能力的提升。因此,开发多元化的巨灾灾害链研判工具,提升巨灾研判能力是当务之急。
其二是优化巨灾应对处置中的资源储备和统筹能力。这要求国家和政府机构在最短的时间内全方位地评估事件的影响程度,评估目前已有的资源是否可以快速有效地应对巨灾。因此,为国家和政府机构开发一种工具,使其在应对此类巨灾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评估是否有足够的资源用以应对成为一个难题,亟需加强此项环节的建设。
其三是坚持并拓展“军民融合”和“平战结合”的广度和深度,统筹防灾减灾救灾设备和基础设施功能布局。注重防灾减灾救灾设备的自主研发,发展具有“军民两用”功能的卫星。跨境灾害或巨灾的救援工作往往高度依赖军队救灾,因此,多元化发展“军民融合”措施、技术等,运用“平战结合”的思路,不断建设和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度凝聚的综合风险防范队伍、技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