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舌尖上的“碳中和”食品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2022年7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海南馆展出的一款“零碳咖啡”获得了青睐,它之所以获得碳中和认证,在于其成品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碳中和的标准。而且,在实现碳中和目标后,这个咖啡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与非碳中和食品的差别不大。

碳中和食品,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的食品,它必须经过专业的碳排放交易所认定,并在其包装上贴出“零碳农产品”的一个绿色的圆形标识。

食品产业可细分为畜牧业、农作物生产、土地占用和生产供应链四个方面。专家表示,食品产业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排放量最高的为畜牧业,占比高达31%;其次是农作物生产,该产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稻田产生的甲烷和耕地施加氮肥时分解出的一氧化二氮,剩余的部分可追溯至耕地扩张或集约化处理引起的碳固存损失和在食品的生产供应阶段,仓储运输带来的电力和能源消耗、食物浪费以及制冷剂逸散等。

由此可见,推动食品早日实现碳中和刻不容缓。而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农业减碳的工作也备受重视。

碳中和食品做到零碳水准,减少碳排放,生产工艺上与传统食品有很大差别,但不会使其营养价值或口感打折扣。碳中和食品主要是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因此对食品本身营养并没有实际影响,在营养价值、口感等方面,碳中和食品和非碳中和食品在理论上不会有明显差异。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