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多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审核:唐 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档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精彩地展现了我国各地的美食。这些美味佳肴,不仅是视觉的享受,还承载着家乡的味道,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您知道吗,这些美味佳肴被人体消化和吸收,需要消化系统的助力,而胰腺正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胰腺的外分泌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分泌很多消化酶。有的消化酶是用来消化蛋白质的,比如精瘦肉、鱼、虾、蟹肉等动物蛋白,还有的消化酶是用来消化脂肪和糖类的。胰腺还具备内分泌功能,分泌的胰岛素恰恰是人体内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由此可见,胰腺这个器官对调解人体血糖非常重要。
然而酗酒、胆道疾病、外伤、高脂血症、高钙血症、遗传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胰腺实质和胰管出现不可逆的炎性病变。随着病情进展,这些病变会对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比如容易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了东西就感觉肚子胀、不舒服、老是打嗝,或者腹泻、体重下降等,还可能导致比1型和2型糖尿病更难治愈的糖尿病。 这些症状就是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这是一种胰腺组织进行性慢性炎症性疾病。疾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很多时候被当做胃不舒服,有时少吃点或忍一忍就会感觉好一些。患者往往以为是小病,也就不当回事,但一经诊断就是后期,此时胰腺萎缩得很明显,胰腺功能大大下降,这样的病例屡见不鲜。
胰管结石是慢性胰腺炎的特点,在慢性胰腺炎整个病程中的发生率高达90%,常导致胰管梗阻、胰腺实质高压和局部缺血,引起慢性腹痛、急性胰腺炎发作,并加重慢性胰腺炎病程。
患者小孙正是出现了这种情况。最近一年,小孙反复腹痛,多次去急诊就诊,多家医院的诊断是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小孙被折磨得苦不堪言。原来,他胰管中有一块结石,像塞子一样堵住了管道,使胰液无法顺利排出,反复发生急性胰腺炎并导致反复腹痛。虽然小孙已经做了内镜检查,医生也在小孙的胰管中放入了一根支架,能暂时缓解腹痛的症状,但是支架也是有使用寿命的,时间长了也会被堵住。当然,还是得想办法把胰管中的这颗大结石弄碎后取出,因为若不清除结石,慢性胰腺炎病情进展会加速,胰腺会进一步萎缩,长此以往,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均会受到严重影响。
一般而言,消化科医生可以通过内窥镜找到胰管开口,在上面做一个小切口,用网兜把胰腺管内的石头给兜出来,这种治疗方法即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但小孙身体内的这颗结石又大又硬,本来只有几毫米的胰管里“生”的竟是个2.7cm×1.4cm的“巨大”结石,根本无法用网兜取出。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以往这种情况需要外科手术切除,但手术创伤大,而且会损失一部分尚存功能的胰腺组织。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及医疗设备的发展,现在可以通过“隔山打牛”的方法将胰管结石打碎,这项技术即所谓的“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
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不用开刀,即可将体外冲击波聚焦于结石,利用冲击波的一系列物理效应粉碎体内结石。这种方式可大大提高碎石效率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手术去除胰管结石,而且可以成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慢性腹痛和急性胰腺炎发作),延缓慢性胰腺炎的病程进展,极大改善患者的预后。此外,该技术安全性很高,可用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改善其胰腺功能不全对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
孙先生经过2次“碎石”后,身体内的那颗硬石头被“瓦解”了,而且大部分已自行排出(从下面2幅图可以明显地看出,碎石后,红圈标记处的大结石基本看不到了)。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那么问题又来了,胰腺结石是怎么形成的呢?在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液中,由于特定蛋白质分泌异常,形成了微蛋白栓,微蛋白栓逐渐沉淀、堆积,最后形成了结石。
那么,如何降低胰腺结石的发生概率呢?研究表明,胰腺结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长期饮酒、吸烟有关,此外,还有高脂血症、高血钙、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因此,美味佳肴再多,也要注意均衡饮食,不要暴饮暴食,要控制好血脂,一旦确诊为慢性胰腺炎,一应要戒烟戒酒!
与此同时,还要提醒大家,慢性胰腺炎病情发展后会影响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一旦出现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体重下降等症状,一应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发现是结石导致的,应及时将结石取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不适症状,还可以延缓胰腺内、外分泌功能衰退的速度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这类患者一应要定期接受随访。
图4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