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巨大机遇与挑战,我国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发展“零碳能源”势在必行。在最近召开的中国热泵大会**(TAC ID: E000187.202200)**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江亿指出,热泵技术将是破解“零碳能源”问题的关键方案。
(以下为整理内容)
我国“双碳”任务的目标,是从目前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碳基能源转变成“零碳能源”,包括核电、风电、光电、水电、生物质能等。届时,一次能源的主要来源,就会由目前的燃料改为直接电力,从而使能源的产生、传播、转换、应用链条出现根本的变化。但在未来即使我们不再使用燃料,社会生产生活还是离不开热。北方的集中供热、生活热水、商业用热,以及纺织、印染等轻工业都需要用热。怎么“由电产热”,就成了今后能源革命大任务里非常重要的环节。
据初步统计,我国未来一年需要130亿GJ(1GJ=10亿焦耳)的热量,相当于5亿多吨标煤。比起烧煤,电热虽然省事又干净,但是130亿GJ热量相当于5万亿度电(相比之下,2021年中国的用电总量才8.3万亿度)。如果简单靠电热来解决社会用热,就会给未来新兴零碳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
面对这个问题,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是热泵(编者注:热泵是目前全世界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正如水泵可以通过做功,将水从低处提到高处,热泵可以通过电力做功,将低位热源的热能转移到高位热源,高效实现“由电变热”)。
▲热泵循环示意图
但是要全面发展热泵,以空气、地源、地表水这几种自然界的余热,恐怕还不能满足需求,更大规模的低温热源在哪儿?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大量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余热,可以成为热泵最好的热源。根据数据统计,未来中国仅核电、火电、流程工业三项,每年就能输出190亿GJ的余热,即使只回收其中的70%(即133亿GJ),也能解决我国未来的用热问题。
▲住宅空气源热泵的室外组件
从现实来看,要把余热资源做好,还必须应对三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时间上的匹配问题。只有开展大规模的“跨季节储热”,才能实现产热和用热之间在时间上的平衡。从经济性和热力学性能上来看,目前最合适的办法是建造大的蓄热水库。初步核算,中国需要上百亿立方米的储热装置。
第二是地理位置。比如像北京这样体量巨大的城市,因为没有工业,寻找热量需要到200公里以外的地方。解决长距离、低成本、经济性、高效的热量输送问题,也将是余热资源利用面临的一个挑战。
第三是热的品位问题。各种余热释放时温度不一样,而用热所需的温度也各不相同。未来,我们将依靠一个“大热网”热量共享系统,通过以热泵为核心的参数变换装置,使热量品位满足工业生产或者建筑采暖的要求。
在未来,输配、储能、热泵,这三大技术的突破,将帮助我们实现新型“零碳能源”目标。希望中国的热泵产业抓住能源低碳转型的机遇,在已有领域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主力军。
▲了解更多《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2)》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来源:“重要学术会议指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