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斗转星移:中国卫星导航技术(一):台海危机

星空计划
原创
星空计划运营团队账号:活动信息发布、创作者培育计划作品发布等
收藏

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于1994年正式立项,经过二十多年建设者们辛勤的努力和无私的付出,“北斗”系统作为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片”跻身世界高科技成就之林,尤其是近些年,北斗导航系统“火山喷发式”的进步,让中国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叫板”美国的GPS了。北斗的诞生与进步,是中国现代科技强大实力的缩影,同时也是北斗精神的有力彰显。然而,在北斗诞生之前的时代,我们却只能依赖美国GPS系统提供的服务,自己的喉咙被他人攥在手中。回首北斗成功路上的披荆斩棘,一幅壮丽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其中既有学习也有赶超,既有苦难更有辉煌。

第一节 台海危机

1957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与卫星传播路程有传播路程差的飞行物可以观察到卫星信号波频率等的变化,即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根据这一基本原理,1963年美国海军和约翰霍普金斯应用物理研究室联合开发了最早的卫星导航系统——“子午仪”(Transit)系统。基于这一系统而开发的海军卫星导航系统(NAVSAT)被用于海上核潜艇的定位。苏联意识到“子午仪”系统的巨大潜在价值,作为美苏争霸的一环,苏联政府决定在1964年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苏联卫星导航最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海军科学研究所几位研究员的设想。经过数年的研究开发,苏联的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旋风”(Cyclone,民间称为“蝉”)在1976年投入使用。“子午仪”和“旋风”系统的卫星轨道高度和工作频率相当,且因为都可以用来确定地面位置。但是,因为二者早期基于的多普勒频移原理测距已不能提供如今的连续实时导航,所以,已基本被时间测距原理卫星导航系统所取代。

之后,为了获得比“子午仪”系统更加先进的导航能力,美国开始开发全球导航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GPS是一套时间测距原理卫星导航系统。直到现在,它依然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导航系统,在许多场景中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用全新的作战体系和将近300架武装直升机,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化战争的强大实力。但不仅仅是强大的武器和作战体系,GPS的登场让人们认识到信息化作战对于传统机械战争的碾压性伤害。在伊拉克茫茫的沙海中,军队依靠传统通信设备很容易迷失方向。美国在军事行动中向军队开放了GPS信号,使得军队即使身陷茫茫大漠依然可以游刃有余地行进和作战。再者,对敌人精准的打击也使对平民的伤害程度降至最低。盟军用过都说好,这也使得美军的GPS接收机一度供不应求。自此,战争模式从机械化战争转向了信息化战争。各国也看到了GPS的巨大潜力,因此也开始了GPS的推广,这使得不论从军事还是到民用,对GPS接收机的需求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这场战争也同样让我国看到了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性。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的运行下,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多方位多领域都取得了许多令人惊喜的成就。但就在这时,发生在1995—1996年的第五次台海危机给了中国一个警告。1995年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李登辉在不断地谋求“台独”大梦的幻想下,公然挑战大陆的底线,于6月份到达美国,开始了为期5天的所谓“私人访问”。在获知李登辉访美的消息之后,大陆方面先后打出了召回驻美大使、推迟第二轮“汪辜会谈”等组合拳,并在此期间做出了军事演习的反击动作。1995年7月18日,中国宣布人民解放军将朝向彭佳屿海域附近举行导弹试射演习。翌年在福建进行了“联合九六”导弹射击演习。作为中国军事重要力量的秘密武器——东风导弹,竟然在发射后神奇的“跑偏了”,事后经分析确认这不是事故,而是GPS给我们送了一个“故事”——美国把信号掐断了,就像正在奔跑的老虎突然两眼一黑找不到猎物了。同时,因为GPS导航的缺失,中国也无法追踪到美国向台海排出的航母编队。

台海危机结束后,中央军委要求部队立即开展电磁对抗科目,新“三打三防”加快落实。同时加快北斗研制步伐。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直率的富丽堂皇医生
学士级
阅读
2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