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广东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广东科技报

粤港澳三地携手推动大湾区建设。资料图片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大湾区办牵头组织起草了《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配套文件。近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举行,介绍了《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的相关情况。

《实施意见》包括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重点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三个部分,共66项重点工作。主要着眼长远发展,对标大湾区到2035年的建设目标,对未来十多年我省要重点推进落实的大事要事进行谋划,突出战略性和协调性。《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是着眼中期安排,把近中期看得比较准的、可以加快实施的重点工作进行分工部署,进一步量化阶段性目标,提出了包括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协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保障措施等九个方面100条举措。

据了解,广东将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以连通、贯通、融通为重点,推动规则相互衔接。二是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携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强化跨境基础设施对接,推动粤港澳三地高水平互联互通。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携手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五是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六是加快推进合作发展平台建设,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其中,《实施意见》明确,广东推进大湾区建设按照“三步走”进行安排:到2020年,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构建起协调联动、运作高效的大湾区建设工作机制,在规则相互衔接和资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到2022年,大湾区基本形成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到2035年,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在重点工作中,《实施意见》部署了9个方面的任务。其中,广东将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强化轴带支撑功能,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城市体系;强化大湾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

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广东将携手港澳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将以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为重点,打造内联外通、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广东还将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广东将携手港澳加强污染联防联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方面,将完善便利港澳同胞在大湾区内地发展的配套政策,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体系。此外,广东还将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合作平台的试验示范作用,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粤港澳三地携手谱大湾区发展新篇章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2019年全国两会热词,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在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况时表示,广东省正在推动规划纲要的落实,重点推进规则的衔接等。林少春表示,广东可以学习借鉴港澳地区,促进广东深化改革,提升我们对外开放的水平,推动我们的投资更加便捷、贸易更加自由,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同时,港澳地区的科技力量高端要素非常强,香港和澳门有四所大学在世界排前一百名,如果和广东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可以推动广东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粤港澳三地,只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一定可以实现合作共赢。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立法会原议员谭耀宗表示,“香港现在已经打造成为一个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还有航空枢纽。我们希望加强和各个大湾区,各个城市合作。”谭耀宗称,我们港人很多,希望到内地大湾区就业、创业、安居,大家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方便,比如创业方面可不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帮助青年就业。谭耀宗还提到,“我们希望更加便利,做到人流、货流、资金流加强互连互通,我们有信心可以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大湾区。 ”

全国人大代表、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高开贤表示,澳门地方小,人口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给予澳门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澳门会紧紧抓住机遇来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高开贤说,相信大湾区将来会令澳门更方便、更便捷,同时也让澳门可以发展的更好。大湾区规划纲要刚出台,现在还有很多具体的事务需要落实。希望能够携手,共同把大湾区建设好,把澳门建设好,让“一国两制”在澳门实践得更好。

“广东科技创新十二条”等政策开全国先河。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胸有成竹:“这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极大促进作用,将加速大湾区内创新要素更快流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白鹤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在金融创新上下功夫。“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促进三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共同发展。”他建议,下一步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拓展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深化绿色金融领域合作,便利港澳居民享受优质的内地金融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建议启动粤港澳三地桥梁数据协同,共同维护三地桥梁安全。苏权科介绍,港珠澳大桥是首次由粤港澳合作共建的重大工程,创立了三地协同、决策协调发展和协商解决争端的管理机制。苏权科介绍,目前正在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港珠澳大桥运营维护上,预计三年后将首期实现人工智能化管理,包括监测、维护和运营管理领域。未来,将更多减少人工作业、养护,利用大数据、3D技术和智能平台模式,提升港珠澳大桥的安全和寿命,用智能化的手段运营和管理好大桥。

作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一直关注并推动大湾区建设。继2017年和2018年两会连续建言,今年马化腾还提交了《关于综合发挥区域核心优势 全面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建议》。马化腾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继续立足实际,突出“市场主导、数字支撑、国际视野、多元共存”的新特色,并提出四点具体建议:一是,更好地发挥大湾区开放门户优势,培育湾区总部经济集群;二是,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科技优势,促进大湾区产业链全面升级;三是,更好地激发高端人才潜力,加快研究出台“湾区英才计划”;四是,更好地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提升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参与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提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干细胞生态圈、开通干细胞新药审批绿色通道。他认为,粤港澳三地具有丰富的临床医疗资源、科研教育资源及国际金融与技术资源,并且拥有粤港澳大湾区干细胞与精准医疗联盟等民间交流组织,在干细胞产业化方面占据先发优势。通过干细胞产业各方的协调和联动,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体系建设积累经验。

“我们迫切需要布局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全国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邓文基希望,加快布局建设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新支柱产业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具备较为完善的经济发展基础,在改革开放中孕育了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装备企业,格力智能装备是其中之一,这得益于广东省政府对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视。”在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看来,大湾区的发展优势是人才聚集的优势。格力电器希望在大湾区建设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在人才培养、自主创新上做出示范,助力中国制造更好地走向中国创造。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先后考察了东莞、佛山等地的十几所职业院校,“在珠三角一家以电梯专业为特色的学校,我看到几百平方米的实训车间里摆放的都是目前行业最先进的电梯实物,来自企业一线的高级技师手把手传授学生操作技能。行业和教学的无缝对接正在成为现实。”通过走访调研,许玲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职业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三地职业教育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特别是要实现教师资格证互相认证。”许玲为粤港澳职业教育发声,为大湾区“人才梦”奔走。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佳都科技CEO刘伟就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大出行建设提出提案。刘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出行,要以广州为中心,发挥广州轨道交通出行核心网络优势,实现“一张网、一平台、一码通”,并充分运用自动驾驶、生物识别、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大出行建设,真正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