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开萌
我们日常的餐桌上少不了用肉做的菜。我就喜欢下厨包个肉馅馄饨,煮个鸡汤面,尝尝肉的鲜味。肉类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还有不少人体必须的铁、钠、钾等矿物质,是非常有营养的食物。
但是一些人被医生建议少吃肉,这是因为,虽然脂肪是身体必须的东西,但多余的脂肪会被存在肌肉间的脂肪层,或者变成胆固醇。有一种胆固醇叫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的胆固醇。它们会积聚在血管壁上,挡住血液的正常流动,阻塞血管。所谓“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其中的高血压、高血脂就都和低密度脂蛋白有关,还有可能引起中风、心脏病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另外,还有人出于文化、动物福利、环境保护等原因避免吃肉。前两个原因好理解,环境保护怎么跟吃肉有关呢?这是因为,牛在消化草料的时候会产生甲烷,而甲烷是温室气体,甚至比二氧化碳强力28倍。也就是说,畜牧业会加速全球气候变暖,据估计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总量的14.5%。因此,少吃肉,少养牛,也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此外,生产1千克牛肉所消耗的水是生产1千克粮食的10倍。1公顷的田地如果种植玉米可以养活20个人,而如果养牛就只能喂饱1到2个人。显然,少吃肉可以大大节约资源。
但就是馋肉,怎么办呢?这就需要“人造肉”登场了。所谓人造肉,其实指的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一种是使用植物蛋白模仿肉的香气、味道、质地。类似的东西你一定不陌生。素鸡、素肠等素肉是用大豆蛋白做的,烤麸是用面粉的麸质也就是小麦蛋白做的。豆科植物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绿豆、蚕豆、豌豆都可以做人造肉。
要模仿肉还需要脂肪,可以用可可脂、椰子油和菜籽油代替。外加一些人体必须的矿物质,用天然植物色素染色,天然风味物质调味,就可以作出看起来和真肉一样的人造肉饼。
我尝过一次人造肉做的汉堡,闻起来像肉,吃起来也像肉,味道相当不错,唯一缺憾的就是肉的质地模仿的不够好。除了植物蛋白,还可以用菌菇类,菌菇类不仅富含蛋白质,还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以及丰富的鲜味物质。这些素材都很容易在市场上买到,说不定可以在家自己做人造肉呢。
另一种制造人造肉的方法则是从家畜身上提取细胞,在实验室中培养真肉,这种人造肉还有一个名字——培植肉。培植肉技术预期能制造出和真肉没有区别的肉,但是在目前的技术下,它还真肉的差别还挺大。真肉有血管、筋腱、脂肪层、骨头等组织,在实验室完整培养有很大的困难。
不过研究这些技术的人自有办法偷懒。炒肉、肉排等吃法是不需要骨头的,那么骨头就不用培养了。人造肉只要吃起来像真的,也并不需要有真肉的肌肉纹理,那就不做纹理。所以,有一种培植肉技术是培养一大堆肌肉末,再培养一大堆脂肪肉末,按照美食照片上肌肉和脂肪的位置,把二者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一块口感足以以假乱真的人造肉就诞生啦。
当然还有一些不偷懒的科学家,用精细的技术培养有真肉肌理的人造肉。而不管是哪一种人造肉技术,都能部分解决农业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消耗的问题。
但人造肉就没有缺点吗?显然也不是。一个主要缺点是,太贵了。使用植物蛋白的人造肉能达到每斤上百元人民币,远高于真肉的价格。而培植肉更贵得离谱,能达到一千美金。
大规模制造也是个问题,尤其是培植肉,要从少量细胞开始慢慢培养,要有严格的实验室环境,要精确控制细胞的分裂,刺激肌肉长到合适的大小,提供足够的糖分,氨基酸等生命必须的营养物质,任何细小的错误都会让肉变得不可食用。
此外,大家是否接受人造肉也是问题。比起培植肉,植物性的人造肉还好接受一些,除了对豆类蛋白或者麸质过敏的人,其他人应该没有什么障碍,但即便如此,以美国人为例,据统计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尝试植物性的人造肉。
据预测,2050年人类的数量将达到100亿,要喂饱这么多人,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人造肉可能会是一个好的选择。但至少现阶段,它还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完美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