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治疗
通过雾化装置将液体转变为微小雾滴,通过吸入方式沉积于呼吸道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其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部位,起效快,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患儿依从性高,在儿科疾病中被广泛应用。
雾化吸入治疗
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雾化吸入治疗是氧气驱动雾化治疗,利用高速的氧气在机体毛细血管口产生一定负压,使药液通过小管吸出,在毛细血管高速气流的碰撞下形成极细小的雾滴,吸入效果更为显著,且氧气驱动雾化治疗比较温和,对患儿的刺激性较小,并且全部为一次性使用,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出现。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雾化吸入药物
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M胆受体拮抗剂(SAMA)和黏液溶解剂等几大类,其中β2受体激动剂、 M胆受体拮抗剂属于支气管扩张剂。
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唯一可用于4岁以下儿童的ICS雾化剂型,是我国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唯一推荐用于平喘的ICS雾化剂型,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基药目录(适用于12岁以下儿童)中唯一推荐用于治疗哮喘的ICS。SABA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是治疗任何年龄儿童喘息发作的首选药物,代表药物为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SAMA代表药物异丙托溴铵,临床一般不单用SAMA治疗儿童急性喘息,多与SABA联合雾化吸入。黏液溶解剂代表药物乙酰半胱氨酸。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雾化治疗中,有时不仅是单一的雾化用药,还可几种雾化药物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与支气管扩张剂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既可抗炎、解痉,又能更好地治疗哮喘、婴幼儿喘息等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针对一些单一治疗效果不佳或疾病较严重的情况,这种联合雾化用药疗效更好,如在哮喘发作或症状加重的初期,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和大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代替或部分代替全身应用激素。
目前临床常用雾化联合方案
|| ||
儿童雾化吸入时应根据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尽可能使用口罩吸入(年幼者应使用面罩吸入器),优先选择密闭式面罩。且最好在安静状态下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对于需长期雾化治疗的儿童,应定期随访评估疗效,家长切不可自认孩子有好转就自行停药。
雾化吸入治疗前
雾化吸入治疗前不应进食,清洁口腔分泌物和食物残渣,以防雾化过程中气流剌激引起呕吐;洗脸、不抹油性面膏,以免药物吸附在皮肤上。对于婴幼儿和儿童,为保持平静呼吸宜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治疗,前30min内不应进食。
雾化吸入治疗中
①按医嘱将药液配置好放人雾化吸入器内,如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应调整好氧流量6-8L•min-1,观察出雾情况,注意勿将药液溅人眼内。②采用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用嘴深吸气、鼻呼气方式进行深呼吸,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部。③密切关注患者雾化吸入治疗中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出现急剧频繁咳嗽及喘息加重,如是雾化吸入过快或过磕导致,应放缓雾化吸入的速度;出现震颤、肌肉痉挛等不适,不必恐慌,及时停药,如为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如特布他林引起,一般停药后即可恢复,后随访告知医生;出现呼吸急促、感到困倦或突然胸痛,应停止治疗并立即就医。
雾化吸入治疗后
①使用面罩者嘱其及时洗脸,或用湿毛巾抹干净口鼻部以下的雾珠,以防残留雾滴剌激口鼻皮肤引起皮肤过敏或受损。婴幼儿面部皮肤薄,血管丰富,残留药液更易被吸收,需及时洗漱。②年幼儿童可用棉球蘸水擦拭口腔后,再适量喂水,特别是使用激素类药物后,以减少口咽部的激素沉积,减少真菌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③及时翻身拍背有助于使粘附于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痰液脱落,保持呼吸道通畅。
雾化吸入装置
应该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污染。每次使用后需进行清洁并干燥存放,以防受到污染后成为感染源,影响治疗。
(江西省儿童医院 作者:张孟孟 审核:卢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