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家长上门掌掴5岁幼童并推倒其家中老人”的事件引发关注。事件起因是这位家长听闻儿子在幼儿园被同班同学戳破头皮,遂到对方家中讨要说法。期间,该家长突然情绪激动,用手击打对方幼儿面部,致其仰面倒地,还在冲突中推倒了对方的家长、幼儿祖父,致老人腿部骨折。01
孩子在外面被“欺负”了
父母该如何应对?
就像新闻事件中的打人男子一样,听到孩子被打伤,家长当然会感到伤心和愤怒,这些情绪都会写在父母脸上。但如果父母对事情反应过度,情绪过于激动,会让孩子感到过于恐惧,以为周围世界是非常不安全的,自己是非常容易被伤害的,或者自己已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伤害。这些对于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世界观的建立等都没有好处。所以,最关键的,听到孩子被打伤、被欺负时,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既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切,又不要带给孩子过多的害怕和压力。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影响是:“你现在很安全,爸爸妈妈会跟你一起,这不是你的错,我们会一起去解决这个事情,一切都会好起来。”同时,也不要责备孩子,有些父母听到孩子被打,恨铁不成钢,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傻/笨”、“你就不知道打回去吗”。父母是出于好意,但在孩子听来,则是对自己的责备:好像被人欺负是自己的错,如果自己更灵活、更强大,就不会被欺负了,甚至孩子会为自己的弱小、胆小而感到自卑、不自信。而且,如果父母总是这样责备孩子,孩子以后再受人欺负,可能就不敢告诉父母了,只能自己去默默承受,变得更加胆小不自信。具体而言,当确定孩子被欺负了之后,父母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应对:1.让****孩子学会及时制止对方。可以大声说:“你这样做让我非常不舒服,请你马上停止对我这样做。如果你还这样做,我就告诉老师(家长)!” ;一开始他不一定做得到,你需要在家里做角色扮演进行演练。2.让孩子及时求助老师。然后告诉孩子,这可不是打小报告,而是合理的求助。你看,我们如果被坏人欺负,不也会报警吗?一定要请老师帮忙制止这种不良行为。3.让孩子结交一些朋友。受欺负的孩子往往孤立无援,如果有朋友的帮助,对方也不容易下手。4.如果确实有必要,家长可以去跟老师交流,了解事情的原因,了解欺负孩子的同学的情况,如果欺负孩子的同学自身存在问题,就要请老师和学校进行必要的干预,这是父母需要做的。02
发现孩子有暴力习惯
家长该如何处理?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在学校起冲突,甚至经常被告发“打人”、“欺负同学”,这也需要警惕。肯高迪亚大学和内梅亨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孩子打人”的核心原因,是共情能力差。孩子在攻击他人的时候,不知道别人会有多疼。想解决孩子打人的问题,根本上要让他知道“我打了别人,别人会非常痛苦,会经历本来不必经历的负面体验”。对待有打人习惯的孩子,适当惩罚是必要的,孩子打人、咬人的特殊情况下,你也打他咬他明显不合适,可以退而求其次,取消孩子喜欢的事情。譬如:取消了未来一个月内所有新玩具的购入计划,取消出游计划等。值得一提的是,惩罚本身就够了,没必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尤其不要因此故意冷着脸改变对孩子的态度。这样他才知道,不是爸爸妈妈不爱他了,只是他自己做错了,才在譬如买玩具这一件事上受到了惩罚。当然,提升共情能力才是杜绝暴力的关键,家长可以在情绪平稳后开展“共情训练”。问孩子这几个问题:“你知道不知道你打了他,他当时是什么样的感受?你知不知道他挨打之后会特别难过?你知道不知道你这样做也会让爸爸妈妈感到难过?”每个问题问完要给孩子充足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并且保证他是专心听、认真想的,而不是心不在焉随口应付。为了不让共情训练显得太过说教,可以夹杂一两句鼓励,比如“因为爸爸妈妈非常在乎你的成长,你对我们很重要,所以你这样做很让爸爸妈妈难过,但我们相信你能改正过来。”03
以身作则
才是杜绝暴力的良法
开头提到的新闻事件中,孩子目睹了父亲掌掴5岁幼童、推倒老人的全过程,这很容易埋下暴力的种子。日本熊本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的联合研究发现,仅仅是看到冲突场景都会永久性地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科学家发现,与童年从未目睹家庭暴力的同龄人相比,经常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后,其右脑视觉皮层的一个名为舌回的部位出现了萎缩。视觉皮层在大脑皮层中主要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研究小组认为,这个部位萎缩会使视觉记忆力下降。在心理上,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其它精神病症状;在行为上,长大后更可能延续暴力行为,成为暴力行为的施暴者或受暴者。更有甚者,充斥暴力的生长环境还会缩短孩子的寿****命。2014年,杜兰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在肢体冲突环境中的频繁暴露甚至能够在孩子的DNA上留下“疤痕”。这些孩子在生活中遇见的类似事件越多,他们的端粒就越短,端粒是染色体DNA末端一段高度重复的序列,能保护其它的DNA。端粒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逐次变短,仿佛是细胞的寿命时钟,也就是说,较短的端粒通常意味着较短的寿命。同时,即便这种暴力行为发生在孩子父母之间,也会导致不良后果,有研究发现,夫妻之间总是打架或者互相扔东西的话,孩子在社交中对他人采用暴力行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从爸妈那里学到了“拳头才是硬道理,打架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这样的环境会让孩子丧失对外界的信任感。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孩子觉得暴力可以解决问题。使用更加温和与有效地手段去应对冲突事件,让孩子认知到:理性平和的处理方式比暴力更加有力量,这样方可切断暴力的代际传递链条,让孩子获得滋养与灵活的人际关系。作者|唐义诚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审核|高文斌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