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蓝色海洋团队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苔藓植物是常常存在的,所以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提到“苔藓动物”或“苔藓虫”,很多人就不认识了,它到底是植物还是动物呢?
其实,苔藓动物与植物里的苔藓可是两回事!
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分为苔纲(Hepaticae)和藓纲(Musci),约有23000种,我国有2000余种。苔藓植物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环境的能力和特点,但是还很不完善,必须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它们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代表类型,所以人们说苔藓植物是陆地的征服者,但不是统治者。
苔藓植物结构简单,植株矮小,为叶状体或枝状体。苔藓植物还没有产生真正的根,低等种类没有真正的叶,只有假根和单层细胞的鳞叶或拟叶,鳞叶或拟叶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直接吸收水分和养料;无叶脉,只有一群厚壁细胞构成的类似于中脉的构造,称为中肋。高等种类有茎和叶的分化。
(图片来源:veer图库)
苔藓植物没有输导组织(维管束)和机械组织分化。行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时形成多细胞生殖器官精子器(antheridium)和颈卵器(archegonium)。精子器一般为棒状、卵形或球形,外有一层细胞,为精子器壁,内部产生多个有鞭毛的精子。颈卵器形似烧瓶,由颈部(neck)和腹部(venter)构成,颈部有颈沟细胞(neck canal cells),腹部有腹沟细胞(ventral canal cell)和卵细胞(egg cell)。受精时,精子以水为媒介,游到颈卵器中,与卵结合成合子,合子在颈卵器中发育成胚,胚发育形成孢子体,孢子体由孢蒴(孢子囊)(capsule)、蒴柄(seta)和基足(foot)构成,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孢子体产生大量孢子,孢子成熟后散落,条件适宜时萌发出原丝体,原丝体生长一段时间后形成配子体。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发达,有叶绿素,能够自养生活。
(图片来源:veer图库)
苔藓动物
苔藓动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的原始水生群体动物。不过,它们比蠕虫动物的身体构造要进化一些,具有三胚层和真正的体腔,而且身体不分节。它们之所以被称为“苔藓动物”或“苔藓虫”,只是由于它们的群体形态在外形上很像苔藓植物而已。同时因为它们总是营群体生活,所以又被叫做“群虫”。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大部分苔藓虫都生活在海洋里,只有极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科学家把它们分成窄唇纲、裸唇纲和护唇纲三个纲。其中,窄唇纲包括环口目、泡孔目、变口目和隐口目4个目,裸唇纲只有栉口目和唇口目两个目,而护唇纲只是一个完全生活在淡水里的很小的一个类群。
海洋中的苔藓虫能够适应各种温度和深度的环境。现代苔藓虫从海滨区的潮间带到5500米的深海都有分布,从温暖的海洋到寒冷的极区海水中均能生存,可见苔藓虫的适应性是多么地强大。不过,大多数的苔藓虫还是繁盛于正常盐度和比较清洁的温暖浅海中,一般在25米到60米的水深范围内最多。但是,苔藓虫并不是在这些水体里自由游泳的动物,它们是底栖固着或附生在其它物体上的动物。它们能够适应各种不同性质的海底,还常常附生在腕足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硬壳上,有的还能够附着在海藻上生长。
最早的苔藓虫化石发现在奥陶纪早期的地层中。在苔藓虫中,栉口目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类群,它们自奥陶纪出现以后一直延续到现代,但是演化很少,化石也不多。而作为苔藓虫的第一个繁盛期,奥陶纪中还出现了变口目、泡孔目、隐口目、环口目和栉口目苔藓虫。泥盆纪到石炭纪是苔藓虫的第二个繁盛期,上述各个目依然存在,但是隐口目却显得特别地繁盛。变口目、泡孔目和隐口目到了二叠纪的末期就已经开始趋于灭绝,只有一些孑遗延续到了三叠纪。苔藓虫的第三个繁盛期是侏罗纪到白垩纪,此时环口目大量兴盛,成为统治性的苔藓虫类,唇口目开始出现并也得到了大量的发展。苔藓虫的第四个繁盛期是直到现代的新生代,这一时期唇口目极其发展,繁盛度超过了环口目,成为苔藓虫类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发展最高级的一个目,在现代海洋里占据着统治地位。
无论是苔藓植物与苔藓动物,都是神奇大自然的一部分,它蕴含着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