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货币、贝壳与纪念邮票

星空计划
原创
星空计划运营团队账号:活动信息发布、创作者培育计划作品发布等
收藏

货币、贝壳与纪念邮票

作者:冈瓦纳贝壳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必然产生。原始的货币,它必须符合几个条件:不能随处可得,但也不能太稀有;大小合适,不能大到携带不便,又不能小到容易失散;不容易损坏;适当的美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以贝为币的时期。

在中国古代墓葬中有大量的黄宝螺随葬。由于中国文化“视死如生”的传统,随葬品一般也就是生活必须品,有条件的富贵人家会陪葬珍贵物品。大量的随葬黄宝螺出土说明古时这些贝壳确实有着被普遍接受的高价值。

在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不少金环宝螺,不多的黑星宝螺和阿拉伯宝螺。

在现代汉语中,贝这个字不仅仅是生物学上所说的软体动物的壳,它更是高价值的代称。比如宝贝一词,在日常使用中几乎能指一切珍贵的东西。这个词的使用方法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以贝为币的时期,有贝就有一切。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出土一铜器,上面刻有这样的铭文:

惟三年三月既生魄壬寅,王爯旂于丰,矩伯庶人取瑾璋于裘卫,财八十朋,其舍田十田。矩或取赤琥两、麂韨两、贲鞈一,财廿朋,其舍田三田。

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古代的贵族追逐“时尚”的轶事。说是周恭王于公元前919年举行阅兵仪式,周王室的矩伯见了卫国人裘卫,裘卫手里拿着一个玉璋,身上配带了一些好看的装饰品。矩伯就把玉璋和那些佩饰都买了下来。那个玉璋值800枚贝壳,这可以买1000亩地,那些佩饰值200枚贝壳,可以买地300亩。这段文字准确地体现了贝的货币功能。

《诗经·小雅》有一句“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意思是某人见了领导,领导赏他1000枚贝壳,他很高兴。当然高兴啊,这等于是次赏了一千多亩地呢。现代社会,贝虽然不再是珍稀物品,也不再承载货币的功能了,但是,贝这个字的含义却一直沿用至今。

世界上经历过以贝为币的民族很多。就我们中华民族来说,以贝为币持续了四千多年历史,陕西姜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就有出土,而且向西扩散到青海及西藏。当时所用的贝最近的产地也只可能是广东广西一带,能流传到青海西藏,说明这种贝币在不同的部落之间被广泛接受。即便是贵族,也很难想象他们能派人直接到海边采集再带回西部,只能是沿海居民采集后不停地流转到内地。

早期墓葬中贝的数量很少,说明在当时很珍贵。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换量越来越大,于是贝的供应量不能满足需求,出现了“流通性不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仿制,出现了大量“假贝真币”。仿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开始,最初有用石头磨制的假贝,到商朝时能发现用骨、陶、玉、铅、铜、银和金等材料磨制或铸造的“贝壳”,而且都和真贝一起作为贵族的陪葬物品置于墓中。

我国曾发行一套古钱币邮票,其中一张为贝币,图案为一枚真贝和一枚铜制仿贝。

我国台湾曾发行一套古贝币的邮票,涉及到不同材质的仿制贝。

到了战国时期,驿站体系的建立以及马车技术的普及使得贝壳运输变得容易,大量贝壳运往内地,引起“通货膨胀99金属逐步取代贝壳成为流通货贝。到秦朝正式下令“废贝行钱”贝币才退出商品流通领域。

贝币在中国退出历史舞台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在有些地方却要晚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是,乌干达曾经在1895年到1896年发行过以贝壳计算面值的邮票。这些邮票是纯手工制作,每一枚邮票上的墨色和裁剪都不一样。图案中央的数字就是面值,比如40就是指这枚邮票值40枚贝壳。这是一套绝无仅有的邮票,虽然制作粗陋,但是真品在集邮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到了1989年和1990年,乌干达又专门发行邮票来纪念这套奇特的邮票,可以说是为邮票发行的纪念邮票。

收集展示贝壳的缘由有很多,宗教、文化、艺术、科学等等,但孩子们喜欢贝壳,理由要简单很多,也许他们觉得贝壳漂亮,也许他们觉得贝壳好玩。上图中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个冠螺,满脸洋溢着幸福和满足。表现孩子们对贝壳的钟爱和珍惜本身也成了艺术题材。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