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智力测验,焦虑的历程

星空计划
原创
星空计划运营团队账号:活动信息发布、创作者培育计划作品发布等
收藏

智力测验,焦虑的历程

作者:猫狞科普

少年班、天才儿童、奥赛、特长班;多动症、弱智证明、特殊教育——这些词贯穿很多八零后的学校时光,可以说是中国人智商焦虑的缩影。其中一些本是给超常儿童的别样选择,却被当成成功者的选拔赛;另一些最初来自医学与社会福利领域,也褪变为教育的花招和家长的噩梦。这种矛盾,从智力测验诞生之初就没有停止过。智力测验是人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工具,却也常沦为治理的手段,甚至迫害的工具。

我们对智力的认知是非常奇特的。绝大部分人都听说过智力测验,不少人还曾经用弱智之类的称呼嘲笑过别人,智力、智商是我们的常用词汇。然而要问问大家,什么是智力或者智商,还是这些人,恐怕只能回复给你一个茫然的表情。但是不要紧张,这不是考试,回答不出来也没关系,毕竟,心理学家同样没有大家都认可的答案。

这还要追溯到十九世纪,科学革命仍在进行,理性节节胜利,地质学将人类的目光从当下至多一点历史,一下推进到了一万年前;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达尔文搭乘军舰环球旅行收集标本。就是这个时代,达尔文的表亲高尔顿爵士阅读了《物种起源》,被理性精神,可能还有英国社会的种种风气催动,投身于对人的测量。人的能力古往今来都主要依靠主观评定,高尔顿要改变这一切。像是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他不是依靠如今这些系统的方法论,而是靠更多的试错、奇思妙想和古怪的理念开展研究。他广泛测量了各种各样的数据,有些是纯粹的体制数据,仿佛体检时测量的身高体重,有些则是依靠他自己设计的小工具,测量如反应速度等指标。高尔顿甚至会在博览会之类的场合摆一个摊位,看似游戏摊子一般给过往的人们做测试。经年积累,他收集了很多数据。不仅是不停地收集,高尔顿还期望做一个英国十九世纪味道的证明,他想看看血统高贵的家庭和社会下层的后代是不是继承了他们父母的能力——他有那个时代颇为流行的优生学观念。

作为先行者的高尔顿即便不是伟大的,也是重要的。作为学者的高尔顿如今遗留下来的学术成果不多。事后证明,他收集的数据几乎和人的能力没有多少关系,然而他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了回归效应,这种效应影响了统计学中重要的方法回归分析。作为思想家,他的优生学思想,会同当年这股思潮,在二十世纪变成了一场大灾难。

高尔顿测量的是各种各样的数值,在他那里,并没有发展出如今意义上的智力,更不会有什么智商。要发展出现代的智力测验,还需要现代社会作为基础。这个基础首先在欧洲出现,就是一些国家开始普及基础教育。法国是这场运动的先行者,也自然会首先遇到这个问题。儿童的能力参差不齐,在没什么人有书念的时代不需要去想解决方案,直到有人把儿童放到了学校里。其中一些孩子几乎没法跟上学校生活,于是就需要有个工具把他们筛选出来。这个任务被一个叫阿尔佛莱多·比奈的法国心理学家完成了。他与医生西奥多·西蒙等人合作,摸索了一套从易到难的题目,从“摸摸自己的鼻子、耳朵”一直到用笔走迷宫等题目,一共三十道题。他们意识到儿童在这几年能力水平提升很大,因此每一岁都有相应的题目,一个孩子能达到自己年龄的水平就是正常小孩,能做超过自己年龄的题目则属超常,而做不出自己年龄的题目就成问题了。这种思路后来保留在了智力测验中。

这种测试传到了美国,赶上了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本来只有二十几万常备军的国家,现在要百万扩军;和欧洲一样,这个国家也在现代化变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对精神病人和智力障碍者的管理过去都交给社会,如今也成了政府责任;还有,大量的移民正在从旧大陆涌入美国。于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发展了智力测验,开发了一系列智力测验手段。这些测验很多更像是考试试卷,方便给一屋子的新兵或者新移民测试,为了让不会英语的人也能测试,还发展了一些不怎么涉及语言能力的方法。通不过测试不仅意味着可能被遣送回国或者打入另册,很多州甚至出现了更智力障碍人士强制绝育的法律。智力测验引发了狂热与焦虑,人们相信,长此以往,世界会被智力低下的人拖垮。伪装成科学的歧视和迫害,伴随着种族问题,成了这一段时间智力测验的黑色背景,遗憾的是,这还只是二十世纪迫害的序幕而已。

同样是这一时段,对于智力本质的研究也有了进展。心理学家将如反应、记忆力等能力和对事物理解把握的能力等区分开来,前者称为流体智力,在二十几岁达到巅峰,之后就开始先慢后快的下降,后者则是晶体智力,可能随着年纪渐增经验渐长,而愈发明亮。另一些学者通过因素分析等方法,开始将智力拆解为词汇理解、联想记忆、推理等不同的能力。人们也发展了比奈的思想,将智力测验成绩和年龄相除,比奈的得分是5.5、6.0这样的,后来的智力测验逐步变为了平均数100,大部分人处于85到115之间的“智商”测验,很多不同的测试方法都引入了标准分数,可以互相比较。

利用智力测验迫害智力障碍者的罪行在纳粹德国登峰造极,不仅要强制绝育,很多人被送进了死亡营,同性恋、“劣等民族”一起被关押、杀害。二战结束后,暴行的惨烈恐怖让优生学失去了很多市场,歧视与迫害依然存在,只不过变得没那么明目张胆。同时,现代社会的进程并没有停歇,智力测验继续发展,成了各行业尤其是教育领域深入人心的工具。尽管和上述灾难比起来,剩下的焦虑可能不值一提,但是将人分类这件事,却从来不会停歇。

于是,战后,旧有的能力测试被修订、重置,新的能力测试也层出不穷。直到六十年代的美国,风气为之一变。繁荣带来了些许开放的思想,社会运动伴随着多元主义、社会建构等新的思维方式。学者开始反思冷冰冰的智力商数,在之后的许多年里,陆续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能力理论。自四十年代以来,计算机、生物学等学科的新发展,也带来了不少新的智慧成果。最后,持续多年的智力测验,也积累了数据,让我们能够回答一些问题。

在之后的许多年里,各种不同的智力模型纷纷出世,有什么多元智力、三元智力等,测量不同能力的工具也出现不少,情商、审美能力、甚至一些类似财商之类的词也出现在了大众媒体上。公众对于智力测验的狂热与焦虑不减当年,而学者开始怀疑究竟什么是智力。各种补习班的宣传册上,纷纷援引智力理论,倒是一些心理学家对于什么是智力的答案变成了:智商量表测出来的数就是智力。在中国,八十年代,在废墟上重建的心理学重新引入了智力测验,修订了适于中国的韦氏量表等工具。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充满焦灼感的词汇就出现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学校中,到现在似乎也没有退烧的可能。

从混沌中来,到混沌中去。社会需要和科学的好奇心一直推动着智力研究,很多时候,前者的推力可能还要更大一点。我们如今已知,智力测验的成绩和学校表现有一定相关,但对于工作来说,只要达到平均智力就能胜任大部分工作了,最后,平衡了家庭环境等因素,智力测验的成绩和未来的净收入关系不大。然而,智力测验中几个常用的量表,如上文中提示的韦氏量表,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情况,需要了解一下某人的“智力”,哪怕我们不知道测出来的那个数字究竟代表什么。于是不管是在临床诊断、学业测试还是心理学研究,各种智力测验依然盛行。

最后,一个题外话,心理学家詹姆斯·弗林最早发现,人类心理测验的总体成绩在过去几十年越来越好了,很多学者开始收集各国的数据,很多人发现了这个现象,于是命名为弗林效应。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解释,如现代社会有更好的医疗、营养,更长时间的教育,更复杂的社会促进了人们的认知能力,甚至,因为学校教育大家更熟悉心理学测试常用的选择题等方法。

还有人选择脑洞大开。有人绘制了弗林效应的曲线,说该曲线预测了人类智力增长的速度,又绘制了计算机芯片进展的摩尔定律曲线。一条是线性增长,一条是指数增长,用不了多久,计算机芯片的曲线就会碰上智力那一条,再把智力远远甩开。这两条线成了证明超级人工智能将诞生的证据,用来支持所谓“奇点理论”。不过我们今天到不了那个交汇点了,就让本文停止在历史与科幻的分界线上吧。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生态环境局~褚全立
太师级
从混沌中来,到混沌中去。社会需要和科学的好奇心一直推动着智力研究,很多时候,前者的推力可能还要更大一点。我们如今已知,智力测验的成绩和学校表现有一定相关,但对于工作来说,只要达到平均智力就能胜任大部分工作了,最后,平衡了家庭环境等因素,智力测验的成绩和未来的净收入关系不大。
2022-11-20
王庄集镇西沙村吕继彬
贡士级
👍
2022-11-21
胡天星
庶吉士级
点赞点赞点赞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