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风电机组整齐列阵迎风旋转,蔚然壮观;上万块定日镜和吸热塔构成超级镜子发电站,耀眼且震撼……昔日荒凉的“不毛之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沃土。
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具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且建设工程的条件好、受土地因素影响小,能够充分结合电网建设情况和特高压输电工程,全面推进风电等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
除西藏以外,我国光照资源最好的地区大部分都位于“三北(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地区。其中西北地区更是我国沙漠、戈壁、荒漠分布的主要区域,如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是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开发条件优越的地区之一。酒泉市境内年有效风速6300小时以上,风电技术可开发量8000万千瓦(占全省80%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300小时,属国家光热资源分布一类地区。
我国高度重视对这些地区的能源布局,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当前,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建设大型风电等自然能源发电基地,是稳步快速且有保障地提高新能源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优质的绿色电力支撑,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此外,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发展新能源,还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带动地区产业的发展。通过综合利用土地,助力土地沙漠化的治理,让荒漠化土地孕育新能源的同时,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带动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资源优势加上政策优势与已有的发展基础,在“双碳”的大背景下,这些地区逐渐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浪潮中的“主角”。
目前来看,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作为新能源建设最大的技术挑战则是电网接入距离较远和电网运行稳定性的问题。当地电网条件薄弱,大规模新能源电站并网后又要承担较高的系统稳定风险。与此同时,考虑到目前的发展阶段仍比较初期,还需要在规划建设配套储能装置、制定投资激励性政策、统筹就地消纳与外送比例、完善市场交易机制等多方面持续发力。
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在甘肃、内蒙古、宁夏、吉林等多个省市建设了相关的基础设施,发展当地丰富的风能、光能等新能源,完善绿色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加快构建绿色清洁能源消费机制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建,使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孕育出充沛的“绿色能源”。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