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审核:钱继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主任医师
新生儿睡觉时,如果受到外界刺激,总是会表现出“一惊一乍”,像打激灵一样,出现四肢屈曲颤动甚至惊醒、大哭,让很多新手宝爸宝妈无所适从、焦虑紧张。其实这有可能是新生儿常见的异常运动——颤动或惊跳。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什么是颤动或惊跳?
颤动指躯体沿固定轴的不自主、节律性等幅振动,既可以为细小高频低幅度的细颤(>6Hz即1/6s,<3cm),也可以为低频高幅度的粗颤(<6Hz,>3cm)。
惊跳则是指反复发生的颤动。颤动或惊跳多在受到声音、视觉及触觉等刺激后出现,多 以上肢明显,如本篇开头所提到的情况,这属于新生儿中很常见的现象,据报道,约2/3的正常新生儿生后可出现颤动或惊跳。
新生宝宝为什么会出现颤动或惊跳呢?
颤动或惊跳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研究显示,生理性原因可能是由于脊髓抑制型中间神经元的不成熟致过度的肌牵张反射,遇到任何刺激都会引起神经泛化,出现颤动或惊跳;随着生长发育及中间神经元的成熟而逐渐减少。简而言之,生理性原因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成熟有关。此外,还有研究显示,生理性颤动可能与体内儿茶酚胺水平的升高有关。
病理性的常见原因包括电解质代谢紊乱、低体温、脑出血、窒息或缺氧引起的脑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撤药综合征(如母亲曾经使用过阿片类麻醉药物和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孕期有吸食大麻、可卡因等吸毒史)等。
颤动或惊跳对宝宝有什么影响?
研究显示,生理性颤动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生后3个月起逐渐减少,其远期神经发育未受影响;而如果是病理性原因的颤动,出现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则增高。因此,对新生儿颤动或惊跳,明确原因很重要。
如何鉴别生理性颤动?
细小颤动多为生理性颤动或继发于内环境紊乱,而粗大颤动多为病理性颤动。可采用下述方法进行鉴别。
将新生宝宝仰卧,双手自然放置在身体两侧,予安慰奶嘴吸吮或安抚(轻按住新生儿身体任何部位或包被包裹)后,颤动消失则为生理性颤动;而经上述措施不能消失者则为病理性颤动的可能性大,则需积极就医评估,明确颤动的原因。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如何处理新生儿颤动或惊跳?
新生儿颤动或惊跳多在受到声音、视觉及触觉等外界刺激后出现,生理性颤动经安慰奶嘴吸吮或安抚后多能停止,另外生后3个月起生理性颤动也将逐渐减少。如经上述安抚不能改善,或生后 4~5个月仍频繁出现颤动,则需积极就诊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