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储存了全球约93%的二氧化碳,海洋碳汇研究对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海洋碳汇,就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以碳汇渔业为例,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而减缓水体酸度和气候变暖的渔业生产活动的泛称,可带来海洋生态改善、渔业经济转型和渔区民生改善等多方面综合效益。
海水养殖品种包括鱼、虾、贝、藻等,其中贝类和藻类是重要的碳汇渔业养殖品种。碳酸钙是贝壳的主要成分,约占95%。海水贝类通过直接吸收海水中的碳酸氢根形成碳酸钙的方式来汇碳。此外,贝类滤食能力强,能够从海水中滤食微藻、有机物颗粒等,满足自身软体组织生长需求,这个过程固定了微藻和有机物颗粒中的碳。
中国首个碳汇渔业实验室“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域首创“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前瞻性开展了养殖海域碳汇功能研究,对养殖贝藻类为主体的“渔业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了系统阐释。利用海带、海参、鲍鱼、扇贝、海水鱼等养殖品种间的互补优势,不仅提高养殖产品质效,而且更好地让水质良性循环,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带来无限可能。
目前,工作站已经开发了“贝—藻—参”“鱼—贝—藻”“鲍—参—藻”等浅海筏式、底播多种形式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年固碳量在11万吨以上,这相当于在陆地上植树造林15万公顷。而放眼山东全省,在“碳汇渔业”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海水贝藻养殖年均产量450万吨以上,每年可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为25万—30万吨,相当于每年移出110万吨二氧化碳,直接节省造林价值近10亿元。
现在,海洋碳汇愈加受到瞩目,其价值正在从理论走进现实。2021年,荣成当地的银行以海域减碳量远期收益权作为质押,并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当日碳排放交易价格,向海水养殖企业发放了2000万元的“海洋碳汇贷”。
2022年1月11日,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发布会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举行。连江县依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完成15000吨海水养殖渔业海洋碳汇交易项目,交易额12万元。该项目通过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出具了核查报告,是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标志着我国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我国是世界海水养殖大国,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从海水养殖方向发展碳汇渔业是促进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