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中国光学事业的领路人——王大珩

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
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光学专题科技馆,具有普及光学知识等功能
收藏

新中国光学事业的起步和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光学工作者的艰苦奋斗与无私付出。他们见证了中国光学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壮大,从坎坷到辉煌的过程,而他们之中有一位将毕生心血都付诸于光学事业的老科学家,他的名字在中国光学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著名应用光学家——王大珩。

1915年2月26日,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他的父亲王应伟是著名的气象学家、天文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时任东京中央气象台台长。1915年,正是日本向中国提出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的那一年,王应伟为襁褓之中的儿子取了一个小名“膺东”,寓意是打击东洋日本帝国主义。不久后,王应伟就与夫人周秀清带着年幼的王大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36年,21岁的王大珩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随后进入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技术光学专业,毕业后至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学系攻读光学玻璃博士研究生。王大珩留英期间正值二战爆发,光学玻璃成为了重要的军事物资。为了学习制造光学玻璃的核心技术,发展祖国的国防军工事业,经过周密的考虑,王大珩毅然放弃博士学位,进入英国昌司玻璃公司工作,成为了一名物理实验师。

二战结束后,王大珩怀着一颗报国之心,于1948年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存留下来的只有一些能够制造简单光学设备的工厂,王大珩辗转北平、秦皇岛、上海,却无法将在英国学成的一身本领投入到应用中去。正在这时,传来了中国科学院准备建立仪器馆的消息,王大珩在清华时的老同学钱三强向中科院推荐了他。于是,1951年,中国科学院任命王大珩为仪器馆筹备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筹备工作。

1953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正式成立,王大珩任副馆长代理馆长。很快,长春仪器馆就熔炼出了中国的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也正式揭开了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序章。1957年,仪器馆更名为“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简称光机所),王大珩任所长。1958年,王大珩组织创办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成立,专门培养光学及光学工程人才,王大珩兼任院长,亲自为学生授课。这一年也是光机所成果累累的一年:光机所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臂投影仪、大型光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八件代表性的精密仪器及一系列新品种光学玻璃,当时通称“八大件,一个汤”,不久后的1961年,光机所又研制出了红宝石激光器,只比美国物理学家西奥多·梅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晚了一年。

20世纪60年代开始,光机所的研制重心逐步开始转向国防需要,王大珩主持研制成功了多种国防光学设备,如大型电影经纬仪(“150工程”),改装高速摄影机,太阳模拟器等等,为原子弹爆炸、导弹发射、氢弹试验、人造卫星上天等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激光技术、彩色电视、光学计量仪器等的开创性成就。

1979年,王大珩组织筹建了中国光学学会,这一学会将分散于科研、工厂、教育、军工等不同行业的光学工作者们联系了起来,也充当了科学家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纽带。他积极推动学会加入国际学术组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学会向人民群众普及光学知识,创办了《光学学报》,反映中国光学科技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

1983年,王大珩调入北京,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工作职能的转变,使他更注重于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出谋划策。1986年,他联合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三位科学家向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1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转发了由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组织全国200多位科学家拟订的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这一计划对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重大的战略意义,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通过不断创造和实践,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把中国推到了世界高科技竞争的“起跑线”上。

1992年4月,王大珩联合张光斗、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五位学部委员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很快获得通过。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并称的“两院”,主要为国家重要工程科学技术问题开展战略性研究和提供决策咨询,致力于促进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王大珩当选为首批院士,并任主席团成员。1999年,国家为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大珩便是其中一位。

晚年的王大珩依然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积极为国家出谋划策。1997年,他写信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及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写信,建议应把光学工程列为工学类一级学科。2001年,他联合20多位院士写信给党中央,提出应重视对大型飞机的研制。2003年,他又就航空工业发展亲笔上书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的大飞机”。2005年,90岁的王大珩亲自来到长春参加第二十届国际光学委员会大会,担任大会名誉主席并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

2007年,王大珩与丁衡高、母国光、周炳琨三位院士致信温总理,正式提出建设“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的建议。2009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吉林省科技文化中心基础上筹建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由长春理工大学代为建设和管理。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的建设填补了我国国家级专业馆的空白,对普及光学科技知识、展示光学科技成果、加强国内外光学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光学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一年前,小行星1997CP28(永久编号第17693号)刚刚正式命名为“王大珩”星。2017年2月26日,是王大珩诞辰102周年的日子,王老生前心牵梦萦的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也于这一天正式对公众开放,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王大珩院士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身上崇尚科学、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定会被青年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评论
科普625d0bdb3bc89
贡生级
祖国的荣耀,不朽的丰碑,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2022-04-19
从零开始,从现在开始
进士级
已学
2024-08-07
科普中国网友
祖国的荣耀,不朽的丰碑,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