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早饭,雾还没有散。路娃对婷婷说:“外面啥也看不清,闷死人 了。听说还有几小时才能到青岛,咱们先到阅览室看看书去。”
阅览室在俱乐部隔壁,里面坐满了看书读报的旅客。
路娃和婷婷从书架上取下本“少年科学技术丛书”读起来。
婷婷指着书中的插图喊道:“瞧,这是啥船?像支雪茄烟。”
路娃轻轻捅捅婷婷,说:“嗓门老那么大。这是潜水艇。专门潜在海里跑,像条鱼一 样。去年学校科技比赛时,我们航海小组还做过模型哩。船的外壳还穿着鱼皮,跑起来才快呢。”
“船外壳还穿着鱼皮!?”婷婷声音变低了,央求说,“讲讲听听。”
“这种鱼皮是模仿海豚皮肤造出来的一种特殊塑料。”路娃把老师讲的道理轻声告诉婷婷,海豚是游泳能手,每小时能游七八十公里。虽然海豚有流线型的体态,平时也游不了那么快。后来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海豚的皮肤很松软。皮肤外层的许多小管充 满海绵质。游泳时,整个皮肤表面能按水的紊流在波浪里起伏,变得和水波的形状一致。大大减小了水的摩擦阻力,所以海豚游得很快。现在人们把仿造的“海豚皮”包住潜水艇 的钢壳,像给潜水艇安上了翅膀,跑得才快哩。
“啊。真有意思。”婷婷感兴趣地说,“潜水艇钻到海底怎样浮出来?能跟鱼一样吗?" 路娃说:“你看,这书里有解释。”
婷婷贴近路娃,俩人肩并肩地默读起来。在潜水艇的头部和尾部,装了水平舵或叫升降舵。潜水艇在水中航行时,水平舵头部向上,尾部向下,它就向上;水平舵头部向下, 尾部向上,它就向下。如果潜水艇的水平舵保持水平位置,它就在一定深度平行前进,古 代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用船了。但是到十九世纪末了,才造出第一艘潜水艇。潜水艇是海 军部队的一种舰艇,用来侦察、跟踪和伏击等。它的动 作灵活得很,对保卫国防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可以探索海洋的秘密哩。他们还读了有关火车、飞机的一些知识,最后路娃翻到“怎样打捞沉 船”一节:
轮船航行在海洋里,碰到暗礁、风暴的突然袭击,或是两艘轮船碰撞,会使船损坏下沉。在战时,船只触上水雷,或遭敌人飞机的轰炸,也有沉船的危险。船沉了,就要塞住航道,对航行安全有很大影响。解放后,我国的打捞工人,从打捞几十吨的小船,到能叫万吨级的沉船浮 上水面,出色地完成了打捞沉船、 畅通航道的任务。
打捞沉船,一种叫浮筒打捞法。这种浮筒是钢做的圆筒,个头很大。里面有一个内胆,三个气室。
打捞的时候,工人叔叔在浮筒里放进海水,沉到海里。潜水工人 和水面工作人员配合,把浮筒排列 在沉船的两边,用钢丝绳缚得牢牢的。最后他们把空气打进浮筒里, 将筒里的海水排出去。空气比水轻,是水重的七百二十三分之一。于是浮筒有了很大的浮力,立刻带着沉船浮到水面上。
另一种叫封舱压气抽水法。先把沉船各个洞口封住,再利用压缩空气和抽水机,排出舱里的水。这样沉船就会随着浮筒浮起来。如果沉船损坏不大,水比较浅,可用这种方法。还有一种抬撬法。在沉船底部穿过许多钢丝绳,用绞车把沉船绞上水面来。拾撬法适用于江河地区和不太大的沉船。
作者:张涛,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分会副秘书长、中国远洋海运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知名海员作家、航海高级工程师、《“一带一路”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张涛作为远洋船长,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建设》《中国海员》《航海》《海洋大观》《中国海事》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出版了《我们都是无产者》《小海螺》《船长和黄金》《沧海横流》等多部反映海员生活的小说、戏剧和报告文学。《我们都是无产者》曾被评为国家优秀小说,并选入大学中文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