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火器文物
手铳结构一般分为铳筒(前膛)、燃烧室(药室)跟尾銎,铳筒与燃烧室相通,燃烧室与尾銎不相通。使用时,一般将火药、弹丸放入铳筒中,进而送到燃烧室,在燃烧室上火药孔中放入火药线,在尾銎处安装木柄以便于手持,点燃火药线,利用火药冲力将弹丸喷射而出,以杀伤敌人。
1970年,黑龙江阿城出土的元代铜火铳及结构示意图
元代 “至正元年造”铜手铳
展厅中所展出元“至正元年造”手铳,全长444毫米,重3.3千克,由铳筒、燃烧室、尾銎3部分构成,全身共有7道圆箍,以加固铳身。铳筒呈直筒状,在其上面有一椭圆形把手。铳筒后面为燃烧室,燃烧室呈灯笼形状,在其壁上有一药线孔,专为安放药线之用。燃烧室后面为尾銎,尾銎上面刻有“至正元年”即1341年,为元惠宗年号。这件手铳制作精良,是国内现存较早的元代手铳。
展厅展出的元代“至正元年造”铜手铳
明代 “洪武柒年造”手铳
展厅还有一件明“洪武柒年造”手铳,全长有320毫米,重2.5千克左右。它由铳筒、燃烧室、尾銎三部分构成,前膛呈筒状且较短,大概占全铳的三分之二左右,前膛之后为药室,药室仅仅略鼓,并未呈灯笼状,药室后为尾銎,在其上面有“洪武柒年造”(1375)铭文。这件火铳保存较为完整,制作水平较为精良,比较体现了洪武年间火器制造水平。
展厅展出的明代手铳
观·手铳演变
宋代 突火枪
宋代木竹制的突火枪,因为容易炸裂、杀伤力小等缺点,已经不适合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由此到元代出现了以铜为原料制造的金属手铳。
展厅展出的突火枪
元代 手铳
世界上最早出土的金属管型手铳是1970年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手铳。这件手铳很有可能是元世祖忽必烈与乃颜部作战的遗物,因此有关专家推断出此铳铸造时间最迟不晚于1290年。
明代 手铳
明代是我国火器制造重要时期。明朝手铳相对于元朝手铳,不仅制造数量更多,其制造工艺也更加精湛。洪武一朝,制造的火铳构造大多较为规整,一般由铳筒、燃烧室及尾銎三部分构成,铳筒一般较长,大概占全铳的三分之二左右,铳筒后面紧接着燃烧室,燃烧室多呈灯笼形状,上面有引药孔,以安装火药线之用,后接尾銎,尾銎中空且呈喇叭形。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明“洪武柒年造”铜手铳
到了永乐年间,为了避免风雨灰石对火铳药室的侵蚀,手铳开始安装火门盖,这样可以保持燃烧室干燥清洁,增加火铳使用寿命。
首都博物馆藏明“天字伍仟贰佰叁拾捌号”铜手铳
探·水战历史
元末农民大起义 鄱阳湖水战
元明手铳广泛应用在水战中,早在元末农民大起义时,朱元璋的明军与陈友谅汉军在鄱阳湖水战中,明军广泛配备手铳,并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明朝 防备海盗侵犯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每艘海运船装备手铳16支、碗口铳4门、火枪4支、火攻箭20支、火蒺藜炮10个及神机箭20支等火器,以防备海盗侵犯。永乐年间,郑和船队广泛配备手铳,以防备海盗来袭,并为其七下西洋的航海历史壮举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郑和下西洋
参考文献丨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七分册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2、潘吉星:《中国火药史》,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年版。
3、王兆春:《中国火器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杨德昌、薛龙奎:《图说中国古代海军》,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
5、钟少异、齐木德.道尔吉、王兆春、杨泓、砚鸿:《内蒙古新发现元代铜火铳及其意义》。
6、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供稿 | 李学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