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还剩下多长时间?”曾经,这是肿瘤患者在诊室里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如今问“我多久可以上班?”

浙江都市快报
讲述科学故事,传播科学精神。@浙江科普,与科学与未来共生长。
收藏

“我还剩下多长时间?”

曾经,这是肿瘤患者在诊室里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出院之后,我什么时候可以正常上班?”“得了乳腺癌后我再生二胎能不能正常哺乳?”“肺癌治疗好了,我可不可以去跑马拉松?”……走出“死亡”的阴霾笼罩,如今,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开始考虑起治疗之后的未来,更多地关注起与往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细节。

从恐惧到正视,从绝症到可防可治的慢性病,从必须根治到即使带瘤也能高质量生存,普通民众对于肿瘤的认知改变就是医疗水平进步的最好体现。

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教授介绍,当前,肿瘤诊疗模式早已不局限于单纯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而是稳步迈向包括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在内,充分考虑到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胃不舒服两年多

确诊胃癌中最严重的皮革胃

58岁的窦先生是绍兴人,在杭州做生意多年。大约10年前,窦先生觉得自己好像患上了胃病,“也不是单纯的痛,用语言形容不出来的不舒服,胃胀、恶心都有,胃口也不太好。”最初发作的频率不高,生意上的事情都忙不过来,窦先生没有特意抽时间去医院。

“原本我有喝酒的习惯,挺多年了,发现胃不好之后下决心把酒戒了,结果没多大用,胃还是不舒服。”窦先生说,过了两年多,症状愈演愈烈,他跑到家附近的医院就诊。医生怀疑窦先生可能是胃癌,但胃镜没发现病灶所在,建议1个月后复查。也许是潜意识里不愿意相信,窦先生觉得医生一定是弄错了,自己只有胃不舒服,其他都好好的,怎么可能是胃癌?到了医生建议的复查日,窦先生没有去。又过了大半年,从偶尔发作到整天持续,窦先生再次就诊,这次胃镜下检查终于发现病灶,肿瘤长在胃的正当中,位置隐蔽。病理切片结果显示,窦先生患上的是低分化腺癌,且是胃癌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皮革胃。

拿到检查结果,窦先生整个人都是懵的,几乎没有听清医生说了什么,“当时医生告诉我,如果要手术,给我推荐一个专家,我点了点头,记下了程向东教授的名字。”

诊治水平是医院的立足之本

正确的治疗决策关乎患者生命

2014年初,窦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找到程向东教授团队寻求帮助。提起窦先生,程向东教授团队的成员之一,浙江省肿瘤医院胃外科余建法副主任医师至今依然印象深刻。“患者当时的情况很严重,腹腔内有大量腹水,腹膜广泛播散结节,大网膜成饼状,小肠系膜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粟粒结节,腹膜活检证实低分化腺癌转移。情况非常不乐观,手术根本无法将肿瘤切除干净,几乎可以说‘被判了死刑’,这么晚期的病人,通常情况下生存期只有数月。”

尽管预后十分不乐观,看着呆坐在椅子上的窦先生,程向东教授安慰他先不要急,也许还能再试试。带领团队成员并召集其他多个科室的骨干专家,程向东教授牵头针对窦先生的情况展开多学科讨论,最终敲定下方案——通过化疗进行转化治疗,根据转化治疗的结果考虑是否进行手术。

经过3个疗程的转化治疗,再次腹腔镜探查显示,腹膜播散灶完全消失,原来挛缩成饼状的大网膜完全铺展开来,小肠系膜结节全部消失——转化治疗非常成功,窦先生目前的状况完全可以进行根治性手术!

窦先生记得很清楚,2014年5月30日,是他手术的日子,手术由程向东教授主刀。从麻醉中醒来,主管医生余建法告诉他,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窦先生又进行了辅助化疗,两个多月后治疗结束。

出院前,余建法特意加了窦先生的微信,交待有任何问题都欢迎随时联系,可以说,窦先生康复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省肿瘤医院医护人员的全程参与。

回想起8年多前,如今的窦先生甚至有些恍惚。“原本我被告知只剩一两个月,一眨眼已经快10年。手术之后在家里休息了一年多,我又开始继续做生意,别说是我自己了,就连当初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道菜的家里人都不把我当做肿瘤病人看待了。就一点不好,以前他们总让着我,现在不肯让了,该吵的架照样吵。”窦先生开玩笑道。从复查前一晚焦虑到睡不着觉,到如今对于就医流程轻车熟路,全身心放松就当参加一次常规体检。和从前看到就紧张的“白大褂”也处成了朋友,窦先生和余建法平日里的联系早已不再仅仅围绕着病情。

“一家医院,最基本的要求是看得了病、看得好病,这是立足之本。肿瘤的防治中‘防、筛、诊、治、康’五大环节中,‘诊’和‘治’是医院水平的最直接体现,治疗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以及往后的生活质量。”程向东教授提到,传统的肿瘤诊治,往往在首诊医生接诊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但会出现同一疾病治疗方式及效果存在差异化,同时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壁垒,无法针对同一疾病开展系统的多学科分析。作为有效提升疑难肿瘤综合诊治能力的重要途径,早在多年前,医院就开始探索以单病种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模式,逐步形成肿瘤诊疗专科与病种紧密结合的综合诊治体系。

在常见肿瘤的诊疗能力上,省肿瘤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深远的影响力,这一点,从持续位列全国肿瘤专科声誉排行前十名便可见一斑。尤其是在一些优势明显的特色学科上,医院更是具有高水平的技术团队与优质核心团队,持续钻研常见疾病诊疗中的痛点与难点,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能不能给出最佳的诊疗方案、治疗后的疗效如何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目前,医院25%的患者来自外省,天南海北的患者怀揣着希望而来,这即是对医院诊疗水平高度认可的最好体现。

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预防、筛查关口前移是破题关键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对此,程向东教授表示,“只靠‘诊’和‘治’,想要提高任一癌种的生存率,获益人群和获益度都是有限的,且各方面的成本都很高,因此这就要求肿瘤防治的五大环节必须要前移,生存率总体目标提高的唯一路径就是早发现早诊断, ‘防’和‘筛’自然成为了破题关键。”

程向东教授表示,肿瘤是一种慢性病,80-90%的肿瘤由后天因素导致,只有10-20%的肿瘤具有遗传倾向,这意味着通过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的改变,大多数肿瘤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更显肿瘤预防的意义重大。同时,早诊早治还可以节省医疗资源,具有很大的社会效应,实现患者、医院、社会的三方多赢。

病人出院后的康复问题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肿瘤防治五大环节需全链条关注

对于肿瘤病人来说,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和没有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预后是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将可能出现极大的差异。相较于五大环节中的前四点,目前,病人出院后的康复情况所受到的关注相对而言是缺失较大的。“病人出院后是否得到科学的营养支持?会不会出现由于相应的知识缺乏而导致身体状况出现问题而不自知?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程向东教授谈到。

长久以来,省肿瘤医院的医护人员对于病人的康复情况非常关注。目标不仅在于治好病,还希望患者在治愈后能尽量恢复到原来的生活质量,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以头颈肿瘤患者的术后康复为例,省肿瘤医院一直致力于头颈肿瘤患者术后放疗后的功能康复事业。“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由医院头颈外科在2014年创办,目前已经举办16届,通过专业医护人员及患者志愿者老师的指导,至今已成功帮助500余名因病致哑的无喉患者重获“新声”,同时帮助无数患者克服术后吞咽困难、进食呛咳、张口困难,分享日常生活中如何自助护理气管套管、鼻饲管以及护理口腔等与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的问题。

今年8月,医院更是专门开设由头颈外科医生、护士、无喉复声培训班志愿者老师以及口腔修复科医师等人员组成的“咽喉功能康复”专病门诊,头颈肿瘤患者关心的术后康复问题都可以在这个门诊中找到解决办法。

程向东教授表示,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4家肿瘤专科医院之一,2019年,医院获批牵头建设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肩负起提升区域肿瘤诊治水平、打造我省肿瘤医学高峰,以及承担区域肿瘤防治工作领头羊的重任。经过多年的建设,医院在学科发展、技术提升、科研创新、人才建设、平台搭建、区域辐射等多个方面均大踏步向前迈进。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放在省级层面上,而是立足浙江,服务长三角,面向全中国,因此,各项标准都会对标国家。相信在进一步、全方位推进肿瘤诊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上,医院也一定会交出漂亮的答卷。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做好这件事。”

橙柿互动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马华君 王屹峰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