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广大青少年热爱科学,我国科学事业才后继有人,科学才会兴旺发达,我国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科技强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在2022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年会上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1月25日至26日,2022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年会在线举办,院士专家联袂贡献了十余场报告会,为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厚植乡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袁亚湘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科技工作者。他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分享了他关于乡村青少年如何成长为科研人才的思考。
“我小时候数学不错,老师就成立了一个课外兴趣小组,经常一起讨论数学题。老师当组长,我当副组长,对怪题难题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让我对数学特别有兴趣,特别自信。”袁亚湘表示,老师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非常关键。
“有了兴趣,有了热爱,孩子们就一定能学好,也更容易立志成为一个科学家。”袁亚湘说。
他建议,乡村教师们重视培养科学精神,鼓励孩子们不惧权威、大胆质疑、实事求是、探索创造。同时,自身要丰富科学知识,了解科技前沿,为孩子们的成长设置“牵引力”。
当前,乡村科技资源和城市相比仍有差距。袁亚湘建议,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邀请在外科技工作者回乡做科普活动;关注线上公开科技报告和讲座;乡村教师也要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加强与科技馆、科协组织的联系。
“希望更多科技工作者能够重视乡村青少年培养,多到乡村中小学和孩子们交流,鼓励他们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袁亚湘说。
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护航青少年的科学梦想,老师们的科学素养首先要过关。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永和指出,我国科学教育师资、教研队伍专业素养不足。他建议,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研修平台,让校内外教师可以跨区域、跨学科进行教学研讨,推动科学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学博士赵博发现,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在培养科创人才的实践中遇到两个问题:教师不知从何处着手指导学生,教师无法指导非自身专业背景的内容。他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教师缺乏实际科学探究体验和认知,对科学探究的本质把握不足。
“现在,已有一些大学开展了中学教师进入大学体验真实科学研究的项目。”赵博提到,在国外,参与休斯顿大学BIORETS项目、普林斯顿大学“科学搭档”项目的科学教师几乎同高校研究人员一样“上班打卡”,参与全组讨论、实验策划等研究活动。“这有利于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够与学生之间共享经验,在情感方面支持和鼓励学生,在时间规划方面辅助学生。希望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能有更多机会走进大学实验室体验和反思,带着对科学探究的深入理解,回到一线指导学生。”
人民教育家于漪寄语科学教师:“教书匠”要成为“大先生”,将知识传播到学生心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科普与科学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在年会上提到一组数据: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2.2倍。他表示,近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大幅快速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我国科普工作仍面临“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新时代科普工作面临更高要求,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王挺强调,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让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与教育研究支撑中心执行主任周建中指出,“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根基。”
为加强科学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他建议:制定面向国家未来发展的科学教育发展战略,构建科学教育多元投入的保障机制,设计重大科研项目支持科学教育的有效路径,构建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评价机制,深化科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加强科学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政府部门、教育系统、研究机构、企业与场馆等多主体协同作用,加强社会的科学文化建设、构建科学教育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