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荷兰人列文虎克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并描绘了细菌的形态,从此,这种地球上最为古老,数量最多的微小生命体正式进入了人类的可见范围。
肉眼可见的“细菌”
来源|viki
不过,很多人在看向天空的时候,也会有很多与“细菌”形态相似的条状物或点状物出现在视野中。难道我们的眼睛也成了显微镜,人人都能肉眼看细菌了不成?
其实,这些东西并不是细菌,而是我们眼内浮游在玻璃体的混浊物。玻璃体究竟是什么?里面的漂浮物又是从何而来呢?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能让我们肉眼看“细菌”的玻璃体。
1. 容易被忽视的“大透明”
说起眼球的组成部分,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近几年在器官移植领域大放异彩的角膜,还是白内障手术的重点关注对象晶状体,亦或是成像精度至今没有人工制品能够媲美的视网膜……
离体眼球剖面图
来源|《眼科学》
虽然这些结构在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但我们眼睛中体积最大的组成部分却几乎无人提及,它就是玻璃体。即使是专业的眼科检查,也常常会将玻璃体作为屈光介质而直接忽略。
实际上,玻璃体是填充整个眼睛的胶状物质,容积高达4.5毫升,占据了眼球总容积的4/5。在以精密小巧著称的眼球中,这样的体积已经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了。
人玻璃体标本
来源|Sebag, Jerry. (2008). Vitreoschisis. 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那么,这个没有存在感的“大透明”,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作为眼屈光介质的组成部分,正常的玻璃体是一种无色透明的胶质体,其中含有98%的水和0.15%的大分子,例如胶原、透明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剩余的固体物质则包括各种离子和低分子量物质,这些物质使玻璃体呈凝胶状态,质感与果冻类似。
因此,玻璃体具有良好的塑形性、黏弹性和抗压缩性,能够对眼球中的晶状体、视网膜等周围组织起到支持和减震作用。除此之外,玻璃体还是眼球内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储存库。
由此可见,尽管容易被忽视,这个“大透明”却在我们的眼睛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玻璃体为什么会混浊?
那么,原本透明的玻璃体中为什么会出现杂质,变得混浊呢?其实,大多数的玻璃体混浊,是一种年龄性改变。
来源|《眼科学》
玻璃体代谢缓慢,不能再生,人出生时的玻璃体为凝胶状,大约在4岁时凝胶状的玻璃体就开始逐渐脱水收缩,透明质酸逐渐消耗溶解,胶原的稳定性被破坏,水与胶原分离,在玻璃体内形成液化腔,这一过程被称为玻璃体的液化。
到了14-18岁,原本被胶冻样玻璃体填充的玻璃体腔内已经有大约20%的容积为液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液化部分的玻璃体结构解体,原有的胶原网状结构塌陷,在液化腔周围形成形态不一、无色透明的胶原纤维。
在明亮的环境中,光线透射过混浊的玻璃体,就会在视野中出现形态多样,数目不一的“细菌”。
来源|pexels
除了正常的生理变化,眼内炎症,玻璃体内积血,长眼轴等多种因素,都会引起玻璃体混浊。
3. 如何给我们的视野“除菌”
一般情况下,眼前偶尔出现的“细菌”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生理性玻璃体混浊只需要定期复查眼底,警惕视网膜裂孔形成即可。如果感觉生活受到了影响,可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促进微血管扩张和血液循环的药物,改善相关症状。
除此之外,使用激光将玻璃体内的混浊物爆破成微小颗粒,促进其眼内吸收,也有助于消除玻璃体混浊导致的不适症状。
来源|unsplash
而眼内炎症或玻璃体内积血等因素导致的病理性玻璃体混浊,对正常生活影响较大,并且原发疾病还可能导致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往往需要手术切除全部或部分玻璃体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玻璃体切除手术后,患者的晶状体会因为缺少协助其获得养分和排出代谢物的玻璃体,最终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原来我们之所以能肉眼看“细菌”,都是拜这个眼睛中默默无闻的“大透明”所赐,尽管大多数的玻璃体混浊都不需要特殊处理,大家也不必对此感到恐慌,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尽可能地保护眼睛,远离导致玻璃体病理性混浊的危险因素。毕竟,一旦这个“大透明”出现问题,也是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