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药半月谈 | 防风

药葫芦娃
原创
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合理用药等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 典故趣闻 ·

风,是自然现象;防风,是防病防灾之需。

风,有正有邪。正常的风,一般不致病。异常的风,侵害人体能致病,就变成了中医所说的“风邪”。风邪致病情形多,中医说“风为百病之长” ,可以理解为:许多疾病都可以由风邪所引起,许多疾病也会伴有风邪的特点或表现。

治病的中药,就有一味叫“防风”。

防风药材来源于伞形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用它的根茎治病。植物名与药材名都叫防风。防风的分布区域很广,尤以草原地区多见,也散见于丘陵坡地以及固定沙丘。防风一般与其他植物混生,但很少成为优势种。在众多的草原植物中,防风常常“鹤立鸡群”,比较容易识别出来。原因是防风生来就有个性——个子突出,迎风而立。

防风的背后有着一个神话传说,说它是从古代防风氏而来。这令防风成为了一个拟人化的名字。

远古时代,共工与颛顼争战,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倾地陷,洪水滔天。有位部落首领防风氏,身高三丈三尺,是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其部落叫防风族,也叫汪风族。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是个沼泽地,汛期一到,则是一片汪洋,部落后代就顺理成章地姓“汪”。所以,据传说防风族是今天“汪”姓的祖先。防风氏“防水治水”与“大禹治水”一样有名。《国语·鲁语下》中,孔子答客问谈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大禹治水成功,在会稽庆典,防风氏也前来参会。但在赴会途中,防风氏族遇到天目山“出蛟”,山里涌出洪水。他带领臣民疏导洪水,因而耽误了会期。大禹以为防风氏傲慢,一怒之下,下令将其处死。防风氏被杀第二年,血洒之处长满了一种伞形羽状小草。后来当地百姓在治水劳作,因受风寒而患上头痛发热、周身不适时,就用此草煎汤服用,竟获得奇效。为纪念防风氏,百姓就给这种草起名为防风。

如此传说,颇显悲壮。但从防风的名字,确实彰显了它能治疗因风邪所致的一类疾病。中医视防风为“治风通用”之药,《神农本草经》中就把“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列为其主要功效,而且说它能够治疗周身疼痛性疾病。

药食同源,防风的别名叫作山芹菜。唐代白居易在翰林院得赐防风粥,齿颊留香数日,佳话流传。“青芹不似芦蒿美,石芥防风空剔齿。”在宋代华岳抒情《野菜吟》中,它就是古人的一味野菜。“墙根隙地稍可埤,初植防风种黄耆。”北宋晁补之在墙根下种防风又种黄芪,可能不光是把它当菜吃,更多的是为治病储存药材吧。

· 药材来源 ·

伞形科防风属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 性味归经 ·

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肝、脾经。

· 功效主治 ·

解表祛风,胜湿,止痉。

适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克。

· 食疗推荐 ·

防风粥

原料:防风10克,葱白2根,粳米100克。

做法:先将防风、葱白煎煮取汁,去渣。粳米按常法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

此款防风粥具有辛温发散功效,可发汗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发热、畏寒、恶风、自汗、头痛、身痛等症。

说明:防风粥宜热食取汗,趁热服用,以食用后微微出汗为宜。

· 温馨提示 ·

血虚导致的痉急,或不是因感受风邪而导致的头痛,忌用防风。

防风属辛温一类,所以温热之风邪外受慎用。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