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路娃航海记 第十五集 啊,美丽的金海银库

中国航海学会
弘扬航海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团结和组织航海科技工作者。
收藏

第二天清晨,台风终于过去了。海面恢复了平静。“霞光”号的螺旋桨又隆隆转起来。十点钟,船驶近了黄海南部。

路娃和婷婷去找龚爷爷。龚爷爷背着望远镜在甲板上看风景。

这时见脚下的海水忽然变成了黄绿色,忙问站在身旁的龚爷爷:

“爷爷,这里的海水为什么是黄的?”

龚爷爷介绍说,海水的颜色与深度和泥沙含量有关,这里水深只有二十多米,又是原 来黄河的入海口,含泥沙多,颜色就显得发黄。

龚爷爷笑呵呵地说:“别看它颜色发黄,都称它是金海哩。”

“海里有金子?”路娃调皮地说。

“海水不仅能提取金子,还能提取国防和工业所需要的重要原料,像碘、钠、舗、镣、 镁、重氢等元素。在深深的海底还储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哩。”

“海底也有石油?”

“世界石油总储藏量为三千亿吨左右,海底石油就有将近一千亿吨。我国渤海湾和台 湾省及附属的钧鱼岛石油储藏十分丰富。最近在黄海南部也发现了海底石油,你们看,前 面海上就是一艘海洋地质勘探船,专门勘探海底石油的。”

龚爷爷把身上的望远镜交给路娃,从望远镜里,路娃看见海面上有艘大轮船,甲板上 还竖着高高的铁塔,静静地卧在海上,像座楼房。

龚爷爷告诉他们,最初发现海底油田是二十世纪初期,在墨西哥的海面上。一天人们 忽然看见海面浮起一层油花,在阳光下闪现着彩虹般的颜色。经过调查研究,知道海底埋藏着一个很大的油田。不久就在这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采油井。

“爷爷,海底石油怎样开采呀?” 一直望着海面发呆的婷婷忽然问道。

“最初勘探和开采海底石油的时候,钻机是安装在海岸上,斜弯着向 海底钻进,”爷爷心平气和地说,“这样既费功夫,技术要求也高,又无法 到远处去。这样海底石油采不出多少。后来在靠近海岸的浅海填海筑岛,把钻机放在人工 岛上,可是离海岸越远,海水越深,建筑人工岛的工程量越大,很不经济,人们就设法在 海底打进桩桩,再在桩桩上架设钻井平台。一个平台可以打多口采油井,最早的钻井平台 是固定式的,柱脚固定在海底。这样不但造价高,而且远离海岸就不容易工作了。”

“那怎么办?”路娃问道。

“你们仔细瞧。”爷爷用手指着前方的钻探船,说:“这是一种较新型的升降式钻井 平台,它像一只船。底下的柱脚能升降。钻井的时候,柱脚插进海底,船体升出海面,甲 板像固定式平台一样工作,钻井结束,船体降到海面,再把柱脚拔出,就可以转移到新的 地方。”

望远镜里,婷婷看见有四根支柱把一块平台托出了海面,不禁高兴地说:

“真太好啦!”

龚爷爷捋着胡子笑着说:“这不算先进,先进的是一艘自己能开动的船。钻井设备就 安装在船上。”

“船在海上浮动,能钻井吗?”不等龚爷爷说完,路娃抢着说。

龚爷爷好像早有准备,说:“小家伙,不用怕。这种船的船头、船尾和两侧都安装有 推进器。船开到预定地点,有一种能探测海底钻孔的仪器叫声呐,随时可以把钻孔的位置 信号通知船上的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根据信号指挥各方面推进器,控制船的位置,使 船稳稳地停在钻孔上方。”

说话间,望远镜里出现一队队小船,路娃忙把望远镜递给龚爷爷,说:

“爷爷,瞧,这是些啥船?一队队的,却一般大小。”

龚爷爷接到望远镜,说:“这是捕鱼船,右前方是我国著名的吕泗洋渔 场。盛产小黄鱼。晚上点起灯,远看像一片灯海。轮船驾驶员要特别注意哩。”

通过龚爷爷介绍,路娃和婷婷知道:我国沿海辽阔的浅水海区,有陆地河流带来的丰 富的营养物质,又处于寒暖流交汇地带,海水温度适宜,是鱼虾生活的好地方。渔业资源 非常丰富,鱼类有一千五百多种哩。

听完龚爷爷介绍,路娃情不自禁地说:“真不愧是金海银库啊!”

作者:张涛,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分会副秘书长、中国远洋海运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知名海员作家、航海高级工程师、《“一带一路”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张涛作为远洋船长,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建设》《中国海员》《航海》《海洋大观》《中国海事》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出版了《我们都是无产者》《小海螺》《船长和黄金》《沧海横流》等多部反映海员生活的小说、戏剧和报告文学。《我们都是无产者》曾被评为国家优秀小说,并选入大学中文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