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激发营员对科学的热爱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教授,2019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典赞·2019 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第21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科普创作协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科普讲师团副团长,太空授课科普专家组成员,《加油向未来》等 国内多档电视、网络科普节目策划、实验设计和执行人,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科学顾问,科普中国专家顾问团成员,抖音科普专家顾问团成员,国内首个碳中和主题科普公园科普体系策划人。
优秀科技工作者/陈 征
参与高校科学营活动的契机 陈征老师说,他接触高科学营是因为他所在的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一个特色实验室——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把各种各样与物理相关的、抽象的知识,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验现象直观地呈现给大家,是一个趣味性比较强的实验室。
小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物理学起来很困难,以至于网上有一个对联,上联是:“游西湖,提锡壶,锡壶坠西湖,惜乎锡壶”,网友们对了一个下联:“学物理,如雾里,雾里看物理,勿理物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陈征老师解释说:“这是因为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是与大自然和自然现象打交道的。过去没有那么好的实验条件,导致我们学物理的时候更多是对着书本上的公式推导、计算、证明,就像让一个从没有见过砖头瓦块、钢筋水泥的人学盖房子,突然给了他一张图纸,这张图纸对于他来说就是天书。反之,如果让他在建筑工地搬半年砖、砌半年墙,即使没有建筑图纸,他也能建起一个简单的建筑。学物理也是这样的,通过在实验室观察直观的实验现象,对自然现象建立起一些基本的经验感受后,再去看书本,你就会发现神奇现象的背后原来是这样的规律在发挥作用,这个时候你对物理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
陈老师说他所在的这个实验室,就是要改变物理的打开方式。通过高校科学营活动,他希望让营员对物理学科有一个更好的打开方式,未来不论他们从事物理或是其他自然学科,有了这样的基础,对他们学习、科研都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同时,当他将这些内容分享给青少年朋友时,也给他自己带来了很多乐趣。
参与科学营的主要工作 陈征老师认为高校科学营活动本身不强调知识的灌输,当今社会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本身就有一个认知成长的过程,如果把大学的知识讲给营员,并不能提升他们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陈老师在准备课程内容时注重通过一些充满趣味的实验,激起营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同时,他更加强调营员个人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和探索,因此,他习惯于把科学史、认知过程与奇妙的实验现象结合起来,组合成30~40分钟的课程,大概4个实验组合成一个半天的课程。陈老师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帮助营员建立起对物理、对科学的亲近感,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描述的习惯。
陈老师强调,不管青少年现在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遇到问题时,首先要观察客观现象是什么,然后进行思考和猜测,再从观察到的现象去验证猜想,结果的对错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注重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学营活动 在开展科学营活动的过程中,陈老师会通过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尤其是科学史上的一些案例,向营员传递科学家精神,但他觉得更重要的是,不能把科学家精神的这些故事变成一种说教,变成一种口号,而是要通过讲故事与营员产生共情,才能真正引导青少年沿着科学家精神引领的道路往前走。
对开展科学营活动重要意义的理解 陈征老师认为,开展科学营活动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把教育这件事情做得更高效、更系统化。首先,高校科学营打通了年龄阶段的跨度,让中小学生走进大学、走进更多的场景,让他们提前了解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其次,科学营打通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营员不只去物理实验室或化学实验室,会去到很多地方。最后,高校科学营还打通了地域的区隔,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都能参加这种交流。从上述三个维度来看,高校科学营产生了一个联通的作用。
高校科学营在十年里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陈征老师希望在下个十年,下下个十年,科学营还会培养出更多的青少年投身科学。